第2節(2 / 3)

曾有人把十七世紀波西米亞爆發的起義和之前幾個世紀的胡斯戰爭並列,認為這兩場戰爭是捷克人追求民族獨立的運動,而背離這一運動的華倫斯坦是劊子手。筆者認為這有失偏頗。

胡斯戰爭和17世紀的波西米亞戰爭爆發的原因都是來自於壓迫。但這一壓迫是階級性質的,而不是民族性質的。

兩場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都是宗教衝突,但根本原因是階級衝突。

因為天主教會在捷克橫征暴斂,教士階級壓迫普通民眾,所以胡斯派揭竿而起。

因為斐迪南背棄諾言,壓迫波西米亞新教徒,所以波西米亞人揭竿而起。

都是因為統治者的暴政,才引發了戰爭,和統治者來自哪個國家關係不大。

即使是捷克本地的統治者倒行逆施,捷克人照樣起來反抗。

胡斯戰爭最後的結局是,捷克的貴族和資產者組成了軍隊,擊敗了企圖使捷克脫離帝國的胡斯派激進派別。可以看出,脫離帝國獨立還不是什麼普遍思潮。

最後,我們要把種族和民族區別開。

感謝一位朋友的金玉良言,筆者對民族和種族有了以下認定:

種族、氏族是血緣關係的劃分,是人類學概念。如同天朝的漢藏滿蒙回各族。

民族是一種文化認同感的劃分,是文化概念。如“中華民族”這一概念。

算種族,華倫斯坦是捷克人。算民族,他是德意誌人。

華倫斯坦雖出身捷克,但他有一顆屬於德意誌的心在跳動。

隻要這顆心還在跳動,華倫斯坦就不容許任何人做出有違德意誌民族利益的事情來。

5)“那個華倫斯坦來了”:

皇帝重新進入了布拉格,叛軍的首領都被斬首示眾。無疑,哈布斯堡王室是戰爭的勝利者。但是,日益增長的皇權使得各方諸侯恐慌起來,在帝國議會(Imperial Diet)上皇帝耀武揚威的舉動增強了新教諸侯造反的決心。哈布斯堡的勝利也使歐洲各國憂心忡忡。1624年,在黎塞留樞機主教倡導下,法國、英國、丹麥、以及德意誌新教諸侯結成聯盟,對抗哈布斯堡王室。聯盟由法國在幕後操縱,英國和荷蘭金融家出錢,丹麥和“新教聯盟”則組建了一支60000人的大軍,由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率領,大舉攻入德意誌。

大敵壓境,可是斐迪南二世的頭疼病又犯了。由於畏懼皇室日益增長的勢力,“天主教聯盟”撤回了他們對皇帝的支持。而本家西班牙讚助的那支部隊,早就因為要用來應付廣闊領地上無盡的問題給收回去了。更甚,後方不靖,皇家領土匈牙利、意大利各處反叛不斷。

皇帝自己的軍隊又怎麼樣呢?

帝國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以雇傭兵為主的他們,戰場上撒腿逃跑時其疾如風,可在洗劫平民和搶奪戰利品時卻侵略如火。軍營中充雜著小販和妓女,一團烏煙瘴氣。為此,帝國軍隊在北方結結實實吃了幾個敗仗。

在皇帝一籌莫展之時,華倫斯坦伸出了援手。

1625年的一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坐在寶座上,胖胖的臉上神色焦急。◎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華倫斯坦又高又瘦的身影出現在門口,一身黑衣,上麵有一道細細的、鮮紅如血的條紋。眼神冰冷淩厲。華倫斯坦此次正是為了向皇帝提供他最緊缺的軍隊而來。

更令皇帝驚奇的是,華倫斯坦聲稱不要皇帝出一分錢,隻要給他一個名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