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1 / 3)

到之處民不聊生。

不知華倫斯坦望著被燒成一片廢墟的故土,心中可曾有過一絲憐憫?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亞軍在白山戰役與提裏伯爵所統率的天主教同盟軍決戰,捷克軍雖占有地利,但因裝備落後,訓練不足,終為同盟軍所敗。此時已轉戰波西米亞西北部的華倫斯坦揮師東進,在幾個月內掃平了波西米亞各地的抵抗。

在波西米亞戡亂時,華倫斯坦利用軍隊和皇帝給予的特權,強行“購買”和搶奪了大量土地,其麵積占到了波西米亞全境的四分之一!通過無數令人憎惡的手段,華倫斯坦獲得了巨額收入。不過他並沒有把這筆錢放進自己的腰包,而是和幾個猶太銀行家一起,向皇帝提供了二十萬塔勒的軍費讚助。這對於正對國庫空虛而頭痛不已的斐迪南二世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為了回報華倫斯坦,他加封其為捷克的軍事統帥,有權指揮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境內所有武裝力量,同時,華倫斯坦還獲得在捷克和奧地利製造新幣的權利。這可是一筆賺錢的生意。華倫斯坦通過和耶穌會與宮廷中大財團、大貴族串通一氣,大量發行劣質貨幣,為此大發橫財,而捷克的經濟卻為此破產了。1623年,華倫斯坦與斐迪南二世一個親信顧問的女兒伊莎貝拉結婚。同時,皇帝授予他公爵的頭銜。隨後的兩年,華倫斯坦經營他的領地,搜刮每一分錢送給皇帝做軍費,1625年達到幾乎足以支持帝國的整個開銷的50萬塔勒。而可憐的捷克人民,連最後一滴血也被榨幹了。

三十年戰爭

4.5)叛徒還是英雄?

華倫斯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他出身捷克貴族,卻為德國皇帝鎮壓捷克的獨立運動;他接受新教教育,卻最後皈依天主教會懷抱。華倫斯坦看似是一個集諸多矛盾於一身的複合體。但是,如果把整個時代背景和華倫斯坦的個人經曆結合在一起來看,也許我們能稍稍理解這個人。隻是“稍稍”,因為對於這樣一個爭議如此之大的人物,一篇小文隻能做出最淺顯的分析。

為了自己統一德意誌的夢想,華倫斯坦不光拋棄了曾經的宗教信仰,還背離了自己血管中流淌著的捷克人的血液。

這是背叛麼?很多人指責他是捷克民族的叛徒,但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固然,華倫斯坦家族是最古老的波西米亞貴族家族之一。但是,“Wallenstein”這個姓氏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日耳曼風格,表明了這個家族,乃至整個波西米亞都和德意誌本體有密不可分的聯係。更何況,在華倫斯坦的家譜中,並不乏金發碧眼的純種日耳曼人身影。再加上華倫斯坦青年時代在德意誌大學中學習,深受德意誌文化影響,所以說他是一個出身捷克的德意誌人或者是一個波西米亞裔德國人也可以。

而且捷克人真的和德意誌人截然不同麼?

波西米亞從地理上緊靠德意誌,曆史上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深受德意誌的影響。波西米亞曆來是德意誌政治的重要參與者。卡爾五世的“金璽詔書”認定了波西米亞國王位列七大選帝侯之一,有權選舉德意誌皇帝。在哈布斯堡家族崛起後,哈布斯堡家族世襲波西米亞的王位,進而加強了波西米亞和德意誌的政治聯係。

文化上捷克更是和德意誌聯係緊密。德語和捷克語一樣,是波西米亞的通用語言。捷克人的風俗習慣和當時的南德地區基本相似。波西米亞的布拉格大學是當時歐洲占舉足輕重地位的一所高等學府,大量德國學者和貴族來此學習,促進了文化交流。

所以說,波西米亞德意誌化很深,即使華倫斯坦在小時候從沒有離開波西米亞一步,德國文化照樣可以在他的心裏打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