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及出版圖書,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石頭親王
作者:丹東大米湯
第1章 華倫斯坦:光榮、汙名、與夢想(轉)
時間2012-11-29 16:23:12.0 字數:19825
華倫斯坦:光榮、汙名、與夢想
1)前言:
好人是什麼?偉人是什麼?什麼使人受到崇拜?最後,又是什麼讓人遺臭萬年?各位看官,如果你們找到了這四個答案,也許你們就能稍稍理解華倫斯坦了。這是一個才華橫溢,充滿雄心壯誌的人,又同時是一個因為殘酷無情的行為而飽受詬病的人。
大元帥華倫斯坦
2)早年生涯:
阿爾伯希特.馮.華倫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1583年9月24日出生於波希米亞東北部的赫美尼斯村,其家族是捷克最古老的貴族家族之一。祖父喬治是捷克獨立的積極分子,因參加1547年布拉格起義而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處死。華倫斯坦自幼受新教家庭的教育。在少年時期,年輕的華倫斯坦被家庭灌輸的盡是對捷克民族獨立的渴望,以及對天主教和德國皇帝的國仇家恨。
在華倫斯坦12歲時,不幸降臨到這位少年的頭上。他的雙親過世,他被送往母親的親戚阿爾伯特.斯拉瓦塔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位親戚曾虐待過年幼的華倫斯坦,但失去父母的傷痛想必在他的心頭上刻下了深深的傷痕,這應該是他未來形成那冷酷殘忍的性格的開始。
1597年,14歲的華倫斯坦進了著名的、專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古登堡路德宗學校。兩年後,轉學到紐倫堡附近的阿道夫新教大學,這是一座著名的新教學校。
年輕的華倫斯坦與眾不同。他不因為自己的捷克人身份而仇視德國,亦不因為家仇而仇視德皇,也沒有因為自己的信仰而仇視天主教。他對自己的身份和信仰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眼中,波西米亞不是“捷克人的故鄉”,而是大德意誌的一部分。捷克人與其作為一個渺小的獨立民族,不如承認自己是德意誌民族的一部分,和德國人一起建立一個統一、強盛的德意誌帝國。不能說華倫斯坦的想法有錯,波西米亞國王位列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是德意誌政治的重要參與者,同時波西米亞也深受德國文化的影響。
近300年後,奧地利的林茨城中,誕生了一個男童。他雖是奧地利人,卻始終認同自己德意誌人的身份,並在功成名就後把自己的祖國並入了德國。他出生時並不是德國人,卻以德國的元首的身份死去。命運總給德意誌帶來巧合,無論幸或不幸。
1600年,華倫斯坦因和學校當局衝突而輟學。停學後,華倫斯坦遊曆德國、意大利和法國。這位17歲的貴族所看到的是統一的法國的強盛;因為商業而興盛,卻又因為分裂而成為列強俎上魚肉的意大利;還有自己的祖國,諸侯割據、交通不便、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德意誌。他痛感統一的重要性,“諸侯不除,國無寧日”的思想應該就是此時開始萌生。為此,華倫斯坦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走上了一條日後讓他收獲無數榮耀和權力,卻最後使他身死名裂,被世人詛咒的道路。遊曆各國歸來後,華倫斯坦加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效忠於哈布斯堡王室。
3)嶄露頭角:
十七世紀初,捷克與匈牙利爆發了反抗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獨立戰爭。而華倫斯坦,自己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跟隨哈布斯堡軍隊掃蕩起義軍,維護帝國的威望和統一。由於不滿皇帝發動的對土耳其曠日持久的戰爭和繁重的稅收,160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治下的匈牙利爆發起義,史稱匈牙利博奇凱起義。華倫斯坦作為帝國波西米亞軍團的一名軍官,隨隊攻入匈牙利。1605年,魯道夫二世將匈牙利的統治權交給自己的弟弟馬蒂亞斯(Matthias,1557-1619),後者於1606年6月與起義領導者匈牙利貴族斯蒂凡.博奇凱簽訂維也納和約。華倫斯坦在戰場上展現了自己出眾的才華,為此深受馬蒂亞斯賞識。華倫斯坦在戰後被提拔為上校,指揮一支3000人的摩拉維亞步兵聯隊,並於同年秋天進入馬蒂亞斯的宮廷。同時,為了方便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華倫斯坦放棄了新教信仰,轉而皈依了天主教,為此受到了耶穌會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