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多的人指責華倫斯坦,認為他為了利益不惜放棄信仰。但是事實上華倫斯坦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對天主教還是新教一視同仁。在他眼裏,德意誌統一的理想高於一切。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
華倫斯坦身材高大瘦削、儀表堂堂,加之他冷峻的軍人氣質,使他在馬蒂亞斯的宮廷中宛如鶴立雞群一般。1609年,華倫斯坦在耶穌會神父的安排下,與富孀盧克麗霞太太結婚。在此前的1608年,華倫斯坦的恩主馬蒂亞斯利用各大諸侯的力量,從皇帝的手中奪取了匈牙利、奧地利和摩拉維亞的王位,可憐的魯道夫二世變成了光杆皇帝......
波西米亞貴族們落井下石,於1609年向皇帝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請求,皇帝答應了,簽署文件賦予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貴族以宗教信仰自由和各種特權。但是波西米亞人得寸進尺,向皇帝施壓,要求更多權利。被激怒的魯道夫二世發兵討伐捷克。波西米亞人以王位為報酬向馬蒂亞斯求援,馬蒂亞斯接受了,出手把身為皇帝的兄長逮了起來,關在布拉格城堡內,直到1611年,魯道夫將波西米亞王位讓給馬蒂亞斯後才獲得自由。1612年,魯道夫二世在悲憤中去世,馬蒂亞斯經選舉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帝國的皇帝竟然被一方諸侯脅迫,可見德意誌皇權的低下。這個事件想必對華倫斯坦有一定的觸動。
1614年春天華倫斯坦的夫人去世,華倫斯坦從而繼承了她的全部財產,成為巨富。由於對皇帝極盡忠心,華倫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侍從的頭銜。但是,此時的華倫斯坦在宮廷裏還隻是個小角色。他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不過,如此靠近歐洲政治中心的華倫斯坦不可能感覺不到一場大風暴即將來臨。帝國內部諸侯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彼此敵視;哈布斯堡王朝雖不複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時期那般誇張的版圖,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和西班牙王國國王的王冠都還呆在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腦袋上,讓法國和英國日日夜夜心驚膽戰,欲除之而後快;1617年,皇帝把他的堂弟斐迪南大公派去波西米亞做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廢除了前代皇帝魯道夫二世的敕令,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斐迪南同時又是皇位的繼承人,他的所作所為不由得讓新教諸侯們惴惴不安,繼而蠢蠢欲動,隻等著造反的時機到來。
擲出窗外事件
4)飛黃騰達:
所謂的三十年戰爭,隻不過是兩位主角出演和一位導演編排的一幕舞台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