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借助他人,功成名就(2 / 3)

借朋友、他人之力,為自己服務,讓自己能夠高居人上,這是一個人很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對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更要多方巧借。

黃巾亂世之中,劉備、關羽、張飛邂逅相逢,桃園三結義,成就了千古美名。也奠定了西蜀王朝的根基。以後三分天下,西蜀稱帝。劉備始為皇帝,關、張也成了開國元勳、西蜀重臣。回頭看看,劉、關、張結義之時,三人均是下層草民。劉備雖是漢室皇親,卻落得流浪街市,販席為生。張飛隻是-個屠夫,粗人。關羽殺人在逃,無處立身。三人結義後,彼此借重,相得益彰。

董卓之亂時,呂布梟雄。劉、關、張大戰呂布,卻隻打成平手。可見呂布何等英雄。但呂布匹夫無助,枉自豪勇,最終被曹操所殺。而劉、關、張卻在三國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勢,最終立國樹勳。這是借朋友之力的一個典型例子。

西漢劉邦,也是一個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劉邦出身低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劉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膽識無雙。早年窮困時,他身無分文,卻敢獨坐上賓。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或敵方的人,最後都為他所有。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威震天下的悍將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裏的人,蕭何、曹參、樊噲更是劉邦的家鄉故鄰,親戚六眷。他們在劉邦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也可以說劉邦利用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

不僅帝王將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帝輦雖高,卻須將帥墊托),就是平民百姓也離不開三朋四友,這樣,平時有個三長兩短,緊急偶然,也有幾個說話的,幫襯的,遇事方能應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好漢也離不開幫手,籬笆要站穩,離不開幾個樁。這都是在講利用他人之長,借用朋友之力。

朋友應該相得益彰,彼此借重,不要成為閑散朋友,隻為無聊和打發時光。更不要狐朋狗友,沆瀣一氣,相互為惡,那就既害人又害己了。失去用人之長、彼此有益的初衷了。

朋友之間,互為己用,也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有微妙之處,不細心地維護,斷無收獲可言。這要多從對方的利益、性情和人際關係等方麵出發,將心比心,善結人緣。不要忘記,朋友也是人,跟你一樣,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打算,你要小心待之,弄不好,反目成仇,那就麻煩了。這些來自你身邊的敵害,更容易拆你的台,更為致命。因此,對朋友關係,更要慎重和多有心思。因為你很可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能不格外謹慎。

中國有個寓言:狐假虎威。狐狸把老虎帶到森林裏轉了一圈,把大大小小的野獸都嚇跑了。不知道狐狸和老虎算不算朋友?但是狐狸把老虎的威風卻實在地借用了。你會借用朋友之力嗎?你會借助他人的優勢嗎?尤其當你能力有限時,你知道巧借身旁之物嗎?問問你自己。

愛因斯坦曾經謙虛地說,自己之所以能發現相對論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把這句話用到“心術厚黑學”方麵來,就是如何借他人成功的表演來呈現自己的自我形象。

齊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後來由於齊閔王無道,被燕國打敗,整個齊國隻剩下兩個小城沒被攻下,齊閔王自己也被人殺了。當時,齊國靠田單守住即墨城,反攻燕軍,收複失地,還迎回太子庸,即位成為齊襄王,而田單則當了相國,他愛護百姓,很得人心。

一次,齊襄王和田單外出,看見-個老人涉水過河,由於天氣寒冷,老人過了河就坐在沙灘上不動了。田單見狀脫下自己的皮袍給老人穿上。齊襄王見此十分反感,怕田單施小恩小惠籠絡人心,日後要奪自己的王位。當時一個采珠人聽到齊王的自言自語,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齊王借褒獎田單把田單的善舉變成自己的名聲。齊王回官後,告示全國說田單的做法非常好,田單的愛民之舉是在為他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