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讚美要恰到好處(1 / 1)

對人讚美要恰到好處

明朝建國後的某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想到江南之地已歸己有,便命畫工將江南山川地勢畫於殿壁上。畫工小心地回道:“臣的足跡沒有走遍江南山川,且才識淺薄,不敢奉詔。”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刀斧手即刻將畫工推出去斬首。在生死係於毫發之間,畫工急中生智地說道:“皇上息怒。您遍曆九州,見多識廣,您對自己的江山一定了如指掌,煩勞您先畫個輪廓出來。”朱元璋一聽,果然轉怒為喜,揮筆畫了一個輪廓,讓畫工開始潤色。畫工又說:“陛下江山已定,豈可動搖。”這話說得皇上心頭大喜,不但免去畫工死罪,且賞他銀兩三百。

透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很少有哪一個領導不喜歡被下屬恭維,這是由領導超乎一般人的強烈的自我價值肯定願望所決定的。當領導提出我們無力承擔或不願接受的某些工作要求時,我們可以把這些要求歸入到領導所獨具的能力範疇之內,在讚美領導業績和能力的同時,暗示此類工作隻能由領導親自完成,作為下屬無權或無資格參與其中,才能把自己解脫出來。但是,並不是所有向領導表示好感的人都能得到領導的喜歡,相悅作用也有一定的限製。

一位哲學家對此分析道:假如稱頌你的人隻是一個平庸的獻媚者,那麼他對你說的就不過是他常常對任何人說的一番套話。但假如這是一個高超的獻媚者,那麼他必定會使用最好的獻媚術。他恭維每個人心中最自鳴得意的事情。如果向他表示好感的人是這樣一個“平庸的獻媚者”,那麼,對方很可能就不會喜歡他;相反,還會對他反感,產生戒備心理,避而遠之。因此,就一般心理活動而言,人們並非總是喜歡別人的稱讚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故事:趙簡子有個臣下叫周舍,他表示“願為愕愕之臣”,每天記下趙簡子的過失。趙簡子發現在眾多隻會奉承拍馬的臣下當中,竟有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直士”,很是喜愛,以後出入都與他在一起。後來,周舍死了,趙簡子像喪子那樣悲慟,他還明確地對眾大臣說:“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意思是說,那麼多人的唯唯諾諾,不如周舍這樣的直士因為批評我而讓我驚愕。

由此可見,誠懇的批評常比廉價的讚揚更讓人喜愛,這樣的下屬往往更能讓領導的傾心喜歡。與上司保持良好溝通的技巧十分微妙,要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情。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證明這點。

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曾國藩又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頭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過來插話道:“曾師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一齊拍手稱讚。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聽完後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真可謂是區區一句話,勝讀十年書。這位後生正是抓住了曾國藩自以為“仁德”這一點,投其所好地進行了讚美,結果飛來洪福。由此可見,隻要對人讚美恰到好處,其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