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虛對實,以實對虛
有人想捉弄一下矮個丈夫和他的高個妻子,就當眾問他:“妻子總在你身後居高臨下,你覺得般配嗎?”
“絕對般配。”他麵無愧色地回答,“我為她的笑容騰出了空間。”
在這裏,矮個丈夫用的是一種虛實輝映的幽默手法,對挑釁者現實的提問,從虛處開拓意境,幽默地改變了對話雙方相互的位置。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語言藝術。
虛實輝映指恰當地把握虛與實的關係,不是認真地響應對方的直接說法,而是作小小的延伸,在虛實對應關係上與對方錯位,讓其有所指變成無所指,引發某種懸念,通過後麵的補充化解懸念,激活潛在的幽默。虛實輝映是種很靈活的幽默技法,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應變。
一、以虛對實
遇到別人實實在在的話語,不從實際情景出發,而是側重聯想,不給他有關問題的對口信息,將話題轉向與問題沒有直接關聯的其他事情上,暫時中斷對方原來的意念,中斷必然引起對方對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的思考,品味其中的不協調,在意會裏品味幽默。
如,妻子對丈夫說:“你經常說夢話,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丈夫笑著說:“還是不用吧,要是治好了這個病,我就沒有一點說話的機會了。”
妻子本是從關心丈夫的角度出發,實實在在地勸丈夫看醫生。而丈夫卻巧妙地把話題引到妻子話多的問題上,“說夢話”是生理疾病,“說話多”是心理習慣,丈夫以虛對實的幽默表達著他淡淡的抱怨,妻子能在幽默裏領悟丈夫的潛台詞。
幽默裏總有種平和的機智,不給人直接的挫傷感。宋朝呂蒙正曾三次為相,有人送他據說能照二百裏的古鏡,呂蒙正幽默地說:“臉麵不過像碟子一樣大小,哪裏用得著照見二百裏的鏡子呢?”
又有人送古硯給他,說,:“這古硯不需加水,隻要一嗬氣就濕潤得可以磨墨寫字。”呂蒙正半開玩笑地說:“即使一天嗬出十擔水,也不過值十個錢罷了。”
對別人送的珍品,其價值呂蒙正自然是懂的,他故意加以貶低,別人從實處說禮品功能好,他卻故意從虛處理解,禮品的某種功能並不好使,而他設想的功能並無存在的必要,但幽默的效果卻很好。好像不是自己想拒禮,而是別人送的禮品不恰當。幽默大智若愚,使得對方啼笑皆非,不好再堅持送禮。
二、以虛對虛
碰到別人不是很具體的問題,以及不好直接考證的問題,沒有必要他問什麼,你就答什麼,而是給以抽象的閃避,同樣可用不現實的情景回答。偽劣產品的推銷員喋喋不休:“本公司的產品質量越來越高,就好像鴨子一樣呱呱叫!”
一位受騙者說:“貴公司的產品就和鴨糞一樣,質量越高聞起來越臭。”
碰到假冒偽劣商品是倒黴的,要是再搭上生氣,那就更倒黴。這位消費者沒有生悶氣,而是同樣從虛處著手,對方用鴨叫作比,他用鴨糞作比,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幽默在對比裏充滿生機,有效地戳穿對方騙人的把戲。
幽默有意識地回避傷害,常表現出強烈的愛心,能給生活增添溫情。
丈夫吃完晚飯,高興地對妻子說:“如果你再年輕幾分,再漂亮幾分,我就更滿足了。”
妻子笑著說:“如果你再有錢些,再有學問些,我也更滿足了。”聽完妻子的回答,丈夫忍不住大笑。妻子很是善解人意,明白人心總是無止境的,對丈夫的無益妄想,她並沒有惱火地說:“我要是再漂亮些,我就不嫁給你了。”明明隻是說說而已,何必要說些傷害感情的話語,還不如用個善意的假設提醒丈夫,不要想入非非。幽默能畫龍點睛,輕鬆地點出問題實質。
三、以實對虛
在有些生活場景裏,聽眾的提問旨在尋求答案,但結果不好直接回答。不妨故意錯位,從具體的生活細節著手,將大問題跳回小問題,好像在回答對方提問,其實他又沒有抓住什麼實質性信息,幽默貌似神離,機智地避免窘境。
某君在單位作業務報告。報告結束後,同事自由提問:“像你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咱們公司看來不適合你了,你準備什麼時候走?”
“作完報告就走!當然明天還來上班。”回應他的是台下熱烈的掌聲。
同事的提問顯然具有挑戰性。但作報告者不能直接回避,會給以後做事帶來障礙;又不能直接否定,如果以後有機會走,這豈不是故弄玄虛?這個時候,最好的說法是輕描淡寫地針對具體事件回答“作完報告就走”。但兩個“走”意思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虛指“離開職業環境”,後者是指“離開空間環境”。故意的歪解則釋放著幽默,別人如何理解都隻能是猜測。“明天還來上班”表明了決不離開公司的態度,自然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在生活中,我們都曾有過大大小小的煩惱,這些煩惱往往使我們的心理失去平衡,或牢騷滿腹,或悶悶不樂,或大發雷霆……此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擁有一股力量,那就是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