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圓場的語言藝術(2 / 2)

一次,著名演員新鳳霞和丈夫舉辦敬老晚宴,請了文藝界許多著名的前輩。時年90多歲的著名畫家齊白石在看護的陪同下也前來參加。老人坐下後,就拉著新鳳霞的手目不轉睛地盯著她看。看護帶著責備的口氣對白石老人說:“你總盯著別人看什麼呀?”白石老人不高興了,說:“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說完,老人家氣得臉都紅了,弄得大家都很尷尬。這時新鳳霞笑著對白石老人說:“白老,您看吧,我是演員,不怕人看。”在場的人都笑了,場麵氣氛也緩和下來了。

在這裏,新鳳霞巧妙地運用了打圓場的技巧,強調事件發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員”為理由,證明白石老人看自己是正當而合理的。這樣就順利地擺脫困境,也給對方找到了行為的理由,交往活動也就能正常地進行。

三、善意曲解,化幹戈為玉帛。

在交際活動中,交際的雙方或第三者由於彼此言語差錯造成誤會,從而導致尷尬和難堪場麵的出現。為了緩解這種局麵,可以采用故意“誤會”的辦法,裝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們言語行為的真實含義,而從善意的角度來做出有利於化解尷尬局麵的解釋,即對該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引導局麵朝有利緩解的方向轉化。像上麵同學聚會的例子,如果批評哪一方麵都是不合適的,隻能加劇矛盾的激化,破壞聚會的氣氛。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善意的角度,對雙方的語言做出“歪曲”的解釋,故意把女士的話理解為是一種“喜歡”,引導大家一起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在這樣的氣氛中,大家會很快忘記尷尬和不快,本來要形成的尷尬場麵也就煙消雲散了。善意的曲解並不是單純的和稀泥,而是彌補別人一時的疏忽,消解別人心中的誤解和不快,保證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因而是一種很有效也很有必要的交際手段。

四、兩麵討好,讓各方都滿意。

有時在某種場合中,當交際雙方因彼此不滿意對方的看法而爭執不休時,很難說誰對誰錯。作為調解者應該理解爭執雙方此時的心理和情緒,不要厚此薄彼。對雙方的優勢和價值都予以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來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在這個基礎上,再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設性意見,這樣就容易為雙方所接受。

某校舉行文娛活動,教師和員工分成兩個組,自行編排和表演節目,然後進行評分。表演剛結束,坐在下麵的人就分成兩派,吵得不可開交。眼看活動要陷入僵局,主持人靈機一動,對大家說:“到底哪個組能得第一,我看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組富有創意,激情四溢,應該獲得創作獎;員工組富有朝氣,精神飽滿,應該獲得表演獎。”征求大家意見,大家一致讚同,隨後宣布兩個組都獲得了第一名。

這位主持人清楚文娛活動本身的目的並不在於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發教職員工參與文娛活動的積極性。基於這一點考慮,在評比出現矛盾的局麵時,他並沒有和人們一起爭論孰優孰劣,而是強調了兩個小組的不同特點和優勢,對兩個組的努力給予肯定。結果就很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