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節(1 / 3)

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鑒之。

《作品相關資料》南明崩潰的誘因——弘光太子案

有些大大對小說中“弘光太子案”描寫覺得有些唐突。確實柳丁特意改寫了這段歷史。一方麵是為了使結構顯得緊湊些,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個事件真實情況讓人哭笑不得但又不得不寫。無論是馬士英還是東林黨在其中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下麵是歷史上真正的“弘光太子案”資料。應該能讓各位大大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更好的了解。

福王朱由崧,是萬歷神宗朱翊均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洛陽被李自成軍攻陷時,朱常洵被殺,朱由崧出逃至淮安。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陪都南京府部官員開始商議由誰來監理國家政事。督師風陽總兵馬士英送書信給史可法和兵部侍郎呂大器,“言倫序親賢,無如福王”,請尊朱由崧監理國事。當時官員們各懷心思,大多意屬潞王朱常淓,因為“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後患,且可邀功。”但“可法意未決。及廷臣集議,吏科給事中李沾探士英指,麵折大器。士英亦自廬、鳳擁兵迎福王至江上,諸大臣乃不敢言。”四月,福王開始正式監國。五月,即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此為“南明三朝”之一(弘光、隆武、永歷)。

次年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萁秘密上奏,報告先帝(崇禎)所立的太子在浙。崇禎當初有七子,老二、老六、老七均夭折,其他四子為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照、悼靈王慈煥。甲申之變後,太監慄宗周、王之俊將太子及二王(永王慈照、定王慈炯)獻給了李自成,李自成還算客氣,給這個明太子封了個宋王的頭銜,拘於劉宗敏處。到李自成兵敗,倉皇撤離北京之後,太子及二王遂下落不明,“不知所終”了。但是,不久這位“太子”卻在江南現身,並引發了一場動搖南明脆弱根基的大地震。

尋訪太子及二王是弘光朝很多官員上書內容,所以朱由崧也不敢過於怠慢。三月初一,福王命太監李繼周前往浙江召“太子”至南京,令宮廷內的官員迎入宮內,宮內官員認為此人不是太子。上報後,又令移居於錦衣衛都督馮可宗家,傳令文武百官識認。大學士王繹指著明前任講官方拱乾問:“此何人?”回答說:“是方先生。”而另一講官劉正宗趨前說,“此人我不識,非太子也。”王繹又問:“先帝親審吳昌時,太子立於何地?”不能回答。經反覆審訊,此人招供,他確實並非真太子,乃高陽人王之明,駙馬都尉王昺之孫,因戰亂逃難至南方,遇高夢萁家人穆虎。受其唆使遂假冒太子。

按常理,此事本來到此為止了。然而,此時的弘光朝“朝政濁亂,賄賂公行。四方警報狎至,士英身掌中樞,一無籌畫,日以鋤正人引凶黨為務。”馬士英尚不肯罷休,他雖已大權在握,但反對者也多,所以想借此機會整倒政敵。三日後在午門外進行審訊,高夢萁、穆虎招認詐偽,下交刑獄。馬士英令司法部門繼續深挖挖此案背後的主使人及附和者,意欲再興冤獄,遭到眾臣抵製。當時朝中頗有權勢的大臣如左良玉、黃得功、劉良佐、何騰蚊等人接連上書,勸朱由崧對此案要慎重處理。而朱由崧隻信馬士英,對忠言執意不聽。

朱由崧本就是無能之輩,和死於李自成之手的乃父一樣貪杯好色,是典型的紈褲子弟。“崧性闇弱,湛於酒色聲伎”,朝政掌握在馬士英、阮大鋮手中,“二人日以鬻官爵、報私憾為事。”早引起眾臣不滿和牴觸。朱由崧對馬、阮作為並非不知,也有過罷意,“慾令士英避位。士英佯引疾,而賂福邸舊奄田成等向王泣曰:‘上非馬公不得立,逐馬公,天下將議上背恩矣。且馬公去,誰念上者?’王默然,即慰留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