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興商品經濟矛盾衝突的現實。在這些小說中,人物性格更加張揚,對人欲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在文學作品中反對禁慾主義、矇昧主義,宣揚塵世利益和現世享受的主題共同匯成了這一時期文學啟蒙的洪流。
小結
十七世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的發展已經達到最高峰,新的經濟因素迅速增長,隨著商品經濟滲透到城鄉,城鎮大量興起。城鎮中以商人、作坊主、手工工匠及城市貧民為主體的市民階層,形成一隻新興的社會力量。然而中國畢竟沒能在新的經濟道路上充分發展,直到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了沉睡的中國。這裡可以用布羅代爾的一句話作一解釋“其中最離正道的乃是中國,其帝國的管製阻礙著一種創立商業統治集團之企圖。隻有最下層的商業(包括)市鎮間的店鋪和集場(能夠)有效的作業”。
《作品相關資料》嶺南三忠之陳子壯傳
今天看了jackhome大大的建議。柳丁覺得受益非淺。關於近代軍隊柳丁也查過資料。所以在一開始的建設中就讓孫露統一的計量單位。訂立了炮兵專用的規則條例。炮兵應該沒問題的。現在義勇軍裝備的火槍是射程遠的線膛前裝槍。不過柳丁打算以後升級為單發後裝槍。至於騎兵問題。柳丁也一直很頭痛。這可是南方軍隊的一大弱點啊。還是再考慮考慮吧。還有對於大大關於改革要在基本和平安定的時代進行的提議。柳丁有自己的想法。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每次都是在和平時期進行的可每次都沒成功。所以柳丁覺得“要革命不流血怎麼行!”J對不起,一不小心刪了大大的最後一張帖子。不過柳丁已經保留了。會在12月份的回覆中回覆大大的。嘻嘻,今天偷個懶上傳一篇資料。
陳子壯,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海沙貝村(今屬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沙貝村)人,生於公元1596年,罹難於1647年,享年51歲。
子壯少聰穎,是“七歲能文”的神童。有一年中秋佳節看不見月光,一位在陳家赴宴的嘉賓頗感遺憾,便信口吟兩句古詩:“天公今夜意如何,不放銀燈照碧波”。年僅七歲的陳子壯聽罷,即隨口應句:“待我明年遊上苑,探花因便問嫦娥”。詩句一落,贏得滿堂喝采讚嘆。更為巧合的是,時隔16年後,陳子壯果然高中探花,成為嶺南傳誦一時的佳話。
陳子壯生性耿直。那時奸賊魏忠賢等把持朝政,曾想籠絡他,要他寫“元勛”二字送給魏;陳對此極為反感,不寫。一次典試,他還撰文揭露和論述歷代宦官之禍,進呈給皇帝,因此,陳子壯與父親同時被削職歸裡,居於廣州的鹽倉街。魏忠賢集團垮台後,他才得復出,任職禮部右侍郎。但因抨擊時弊,不合崇禎心意,再度罷官,隱居在白雲山雲淙別墅,在城南重興南園詩社,與“牡丹狀元”黎遂球、南園後五子歐主遇、女歌人張喬等,在抗風軒內常舉行文酒之會,至感國事日非,痛心報國無門。
不久清兵入關,勢如破竹,先後分立的南明政權均被各個擊破。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陳子壯和弟弟陳子升毀家紓難,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南明永歷帝授他以東閣大學士,封兵、禮二部尚書的官職,領上方寶劍,總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他和陳邦彥、張家玉等義軍,在廣州城郊、增城、清遠、高明一帶互為犄角,狙擊清軍。後來這三人被人稱為“嶺南三忠”。他們又會集舟師六千餘乘戰船進攻廣州,可惜因城中內應失誤,謀泄事敗。這一仗,陳子壯的大兒子壯烈捐軀。最後,在高明縣三洲的保衛戰中,因清兵掘地道偷襲城池,兵敗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