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節(2 / 3)

清廷鷹犬兩廣總督佟養甲以殺害陳的幼子相要脅,妄圖逼他變節。陳子壯卻寧死不屈,說道:“權操手,不在子壯”。佟養甲逼降不成,老羞成怒,想了一條殺一儆百的毒計,將陳子壯處以慘無人道的“鋸刑”,即將人從頭頂向下,鋸成兩片。但因人的軀體晃動,無法鋸下去。據說,這時陳子壯對劊子手高喊:“蠢才,界(鋸)人需用木板也!”劊子手才領悟用鋸行刑的方法。至今“界人須用板”的典故,仍在廣州父老當中流傳。行刑時,佟養甲“遍召廣州諸紳,坐堂上觀其受刑以懼之”,還凶惡地問道:“諸公畏否?”可是陳子壯依然罵不絕口。

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編劇家黃錫齡曾據此典故編成大型歷史粵劇,名叫《血染越王台》,各地紛紛上演,社會影響頗大。近年廣州市文物管理處在沙貝村陳家祠建立陳子壯紀念館,作為市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陳子壯的業績。

《作品相關資料》紅溪慘案

嗚嗚~~~~早上一來看見各位大大如此詳細的書評讓柳丁感動得五體投地啊。Jolnhome大大你的書評不會打擊柳丁的。因為在大方向上麵柳丁原先的設定是和你一致的。還有謝謝各位大大給柳丁打的廣告。再次感動不已得脫線中ing。

青翼蝠王你所說的是不是《紅溪慘案》啊。在這事件上柳丁強烈的鄙視乾隆皇帝。以下就是關於《紅溪慘案》詳細資料1740年10月,荷蘭殖民當局在爪哇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大規模屠殺華僑的事件。因城西有一條河,名紅溪,是肇事地點之一,故稱為紅溪慘案。

1619年荷蘭殖民者占領雅加達,當地勞動力甚缺,荷蘭殖民者不擇手段從各地誘騙華僑,甚至到中國東南沿海擄掠人口,供其役使。後殖民者嫉視華僑在發展經濟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們同當地人民聯合起來反抗殖民統治,轉而採取嚴格限製入境,乃至推行排華政策。1727年和1736年作出規定,逮捕“失業”和無居留證的華僑。1740年7月,殖民當局下令捉拿被誣為竊賊的華僑。有些無辜被捕的華僑或被虐殺,或被投入大海。城內華僑紛紛逃往城外,公推黃班為首領,準備進攻巴達維亞城。但走漏消息,殖民當局有所準備。╩╩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軍火為名,命令城內華僑交出一切利器,荷軍挨戶搜捕華僑,不論男女老幼,捉到便殺,對華僑進行血腥洗劫。屠殺持續7天,城內華僑被殺近萬人,僥倖逃出者僅150人,被焚毀和劫掠的華僑房屋達六、七百家,財產損失,無法估計。

荷蘭殖民者在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製造了“紅溪慘案”,屠殺華僑近萬人。但當第二年荷蘭派使者來華謝罪時,乾隆大帝卻回答說:“天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

《作品相關資料》史可法復多爾袞書

嗬嗬,不知道各位大大文言文學得怎樣。下麵這篇是史可法的原文。僅供參考。這段時期作品進度慢了些,也很忙。不過偶明天還會來更新一章的。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於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凶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於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於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係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裡。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於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湧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戢群黎,且免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雲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繫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湣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於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後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於《春秋》矣。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凶,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誌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歟?往者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並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願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於斯時矣。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成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於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以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陷大戮,罪當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於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