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節(2 / 3)

明中葉後,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從業人員的增長商業日漸繁榮,逐未營利尉成風氣,以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即十六世紀中葉開始為顯著增長的階段。《天下郡國利病書》說“尋至正德未嘉靖初,隆慶間,則稍異矣。出賈昧多,土田不重。操資多捷,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毀,……高下失均,錙銖共競。互相淩爭,各相張皇。於是詐偽萌矣,訐爭起矣,芬華染矣,靡沃臻矣……迨致嘉靖末,隆慶間,則尤異矣。未富居多,本富既少。”(15)由於商人的活動尤其是行商的南北交易,大大促進了物資的交流“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16)1598年,西方天主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禮部尚書王弘海陪同下,沿北上赴京。在南京至北京運河的旅途中,他看到明代運河和沿途各埠經濟繁盛的景象,他生動地記載:“無數裝有貢品的船隻正絡澤不絕駛往京城,許多船隻都沒有達到滿載的噸位,商人乘機用很低的租金租借空艙。這樣,可以向京城提供當地沒有生產的許多東西,互易所需。”(17)所以京畿地區什麼也不出的,又什麼也不缺乏,“四方之貨,不產於燕而畢聚於燕。”從私商利用漕運貢船實情看,在商業資本帶動下,運河經濟已開始被日益活躍的商品經濟異化。

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使了工商業市鎮的崛起。這類市鎮在全國各地均有,但以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的江南地區數量最多。鬆江府的朱涇鎮、楓涇鎮、七寶鎮、南翔鎮、外岡鎮是著名的棉織業市鎮。蘇州府的盛澤鎮、震澤鎮、湖州府的南潯鎮、烏青鎮、嘉興鎮都是著名的絲織業市鎮。以鬆江為例,嘉靖以前尚“城多荊榛草莽”,到隆慶萬歷年間已是“生齒浩繁,居民稠密……計男婦不下二十餘萬矣”。再看烏青鎮,“(洪武初)雖雲重興,亦不盡復。迨成化弘治間,年穀屢登,居民殷富,銳於興作,……民居則鱗次櫛比”。(18)江南市鎮的勃興表現鄉村都市化的過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此類市鎮的居民主要已是工商業者。吳縣“居民大半工技,金閶一帶比戶貿易,負郭而牙儈輳集”。瓜州“居民悉為牙儈,貧者倚負擔、剝載索。雇直以餬口,弗事農”。(19)與此同時,規模大而且繁榮的工商業都市逐漸形成,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明初的百年間全國即已有南京、北平、蘇州、鬆江等三十多個大都市,北京、南京的人口更達到百萬。大都市鎮的發達使得集中在城鎮都市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逐漸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也必然對中國社會產生更大影響。

二,市民階層興起對中國的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