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提高自己涵養的重要途徑(1 / 1)

修身是提高自己涵養的重要途徑

古人雲:欲明德於天下者,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東漢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室內髒亂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把屋子打掃幹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由此可見,立誌於天下的人,首先要做的,是正其心、修其身,然後才能立功名、平天下。而要把握官場之道,修身是提高自己涵養的重要途徑,是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的要點所在。

劉秉忠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生來就有奇風異骨,從小就很有誌向,為人也很豪爽。他小時候就聰明好學,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按照當時的製度,凡是在蒙古貴族轄區內為官的漢人,都必須以兒子為人質。因為他的父親在蒙古轄區為官,因此劉秉忠十三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都元帥府做人質,並在那裏初次學到了從政的方略。

十七歲時,劉秉忠就到邢台節度使府當了令吏,主要負責文字的記錄和抄寫。但從小就心懷大誌的劉秉忠對這樣枯燥的工作並不感興趣。一次,他將筆扔在地上,感歎道:“我家世代受朝廷重用,我怎麼能自甘墮落,當一個小吏呢?大丈夫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就應當隱姓埋名,有朝一日再施展自己的鴻鵠之誌。”

於是他毅然辭了官,到武安山中隱居修身。後來他得到虛照禪師的賞識,踏人山門,並改名為子聰,在寺廟中掌書記之職。

十幾年之後,劉秉忠經過在空門中的潛心學習,已經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而且對古今治亂興衰研究得十分透徹,具備了超乎尋常的政治見解和膽識。劉秉忠開始積極尋找機會,希望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偉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