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守住官,就得學會迎合聖意
和坤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多歲進入鹹安宮官學讀書,少年時候的和珅知書達理,深得人們的喜愛。1768年,十八歲的和坤受到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賞識和器重,並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了他。1770年,二十歲的和坤又襲了高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正是英廉的賞識以及三等輕車都尉世職,給和坤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他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充任粘杆處侍衛,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因此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後來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乾隆四十年春天,和坤隨乾隆皇帝出宮。一天,乾隆帝正在閱批奏折,突然有侍從報告說有犯人從監獄裏逃了出來。乾隆帝有點生氣,於是隨口說了句“虎兕出於柙”,隨從的校尉官員都不知道乾隆帝說的是什麼意思。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皇上的意思是,作為負責監獄犯人事務的官員,讓犯人逃脫了,就不要推卸自己的責任。”乾隆聽到和坤很明了地說出了自己的意思,非常高興,問和坤:“你讀過《論語》嗎?”和坤回答說讀過。接著,乾隆帝又問了和坤許多問題,他回答得都十分準確恰當。乾隆見和坤聲音洪亮、儀表非凡、矯捷異常,十分讚賞。從此和珅開始得到乾隆帝的器重和提拔,隨後不久就被任命為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又被提升為禦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同時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要職。後來乾隆帝還把最寵愛的十公主嫁給了和坤的兒子豐紳殷德。
為什麼和坤會受到乾隆帝如此寵信和器重,成為主持朝政數十年的宰相呢?這與博弈之術有著重要的關係。和坤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隨機應變,善於迎合聖意來保持自己與皇帝之間的和諧關係。和坤雖然文化水平高、記憶力特別好,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製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而且論才學,談不上才華橫溢;談治政,破陳規積弊,建新章製度,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更是泛泛之輩。
和坤同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軍國重臣相比,無論是軍功、政績、資曆、門第、威望上,還是才幹和人品,都比不上他們。特別是阿桂,文武雙全,乾隆四十一年被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連任十六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能比得上和珅。和珅之所以能夠位高權重,高明就高明在,他會迎合聖意,討皇上歡心。
和坤雖不會治國統軍,也沒什麼豐功偉績,但卻特別擅長揣摩乾隆帝的心思,玩弄權術。更重要的是,還能為迎合聖意,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這就是和珅的過人之處,由此博取乾隆帝的極大歡心。乾隆四十六年乾隆七十大壽,這時國庫充盈,乾隆帝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予養廉銀,增補綠營兵額。在給武職養廉銀上,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三百萬兩。阿桂認為費銀太多,不應增補。和珅深知皇上說準了的事情一定要施行,於是極力讚成,這讓乾隆帝十分高興,於是下諭: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每年增支軍費銀三百萬兩。
不管後人如何評價和珅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的是,和坤迎合了聖意,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愛聽諛言、文過飾非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才受到乾隆帝的賞識器重,任宰相達數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