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益贏取人脈
在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中,有這麼一節:
曾國藩初握兵權時,對屬下要求極其嚴格。曾國藩治下的湘軍,以“紮硬寨,打死仗”聞名。曾國藩追求的是“多條理,少大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梁啟超稱讚他是“其一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艱苦卓絕”。其“非有地獄手段,非有治國若烹小鮮氣象,未見其能濟也”。
但是,曾國藩對待下屬比較“吝嗇”:在向朝廷保薦有功人員時,“據實上報”,一是一,二是二,有多大功勞就是多大功勞,不肯多報一點,更別說虛報那些無功人員了。這樣一來,那些為他出生入死的屬下就不樂意了,在以後的戰役中,明顯的沒有以前勇猛。
曾國藩不明就裏,直到有一天,其弟曾國荃對他說:“大哥,弟兄們現在不賣力幹活全是因為你的‘據實上報’啊,你是朝廷大員,你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以百世流芳,這是你的追求。可弟兄們沒有你那麼高的追求,他們要的就是眼前的利益。弟兄們流血賣命打仗,圖的是金銀財寶和有個官職以封妻蔭子,你不給人家好處,誰給你賣命啊?”
一番話點醒夢中人,盡管曾國藩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在現實麵前也隻能妥協。
如果我們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單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善做一頭“智豬”,借助別人的力量成功,但是,我們如何才能讓別人追隨自己、幫助自己呢?
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對於一等人才,講究的是誌同道合,即有共同的理想和奮鬥目標。這樣的人物,是與自己在同一層麵上的合作者,就如同曾國藩與左、彭、胡三位一樣。
然而,對於次等的人才,除了理想、人格魅力以外,也許更重要的就是實在的利益和好處。就像那些普通的“湖湘子弟”,他們不可能都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許他們也有對理想的追求,但眼前的實際利益無疑更能打動他們。
一等的人才畢竟有限,我們更多需要倚靠的是那些次等人才,所以在與這些人才博弈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用利益驅動他們為己所用。
“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迪斯雷利留下的名言。
從政也好,經商也好,若無利可圖,誰也不會和你合作,為你所用。看透這一點,在博弈中才能進退自如。
所以,要打動對方,首先要考慮能夠給對方什麼,你得了解對方要什麼,然後考慮自己能否給對方這些東西。簡而言之,打動對方的方法是:首先考慮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能給對方什麼好處。
不給下屬好處下屬就不予合作,你也無法獲利。給的好處小了下屬勁頭不高,合作程度也小,你獲利也就少。隻有給下屬最大限度的好處,下屬才能全力以赴,你也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