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的喜悅,像是上癮一樣的讓人永遠無法停下腳步。
狄雲第一次明顯感覺到了自己飛躍式的進步。不僅僅是受李斯特指點了演奏技術,這隻是很小的一方麵。更多的是被他打開了眼界,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明白自身如何渺小的同時,卻又充滿了要駕馭所有困難,爭取在這世界獲得一席之地的自信和鬥誌。
就像曾與齊夫拉並肩作戰,致力於打破一個冰冷世界,使廢墟上開遍鮮花那樣,李斯特那繁花似錦的美麗樂章,讓人充滿積極、樂觀和愛的同時,也鼓舞著孤獨者的鬥誌。
而任何一個走在專業演奏之路上的人,嚴格來說都是‘孤獨’的。因為自己的音樂風格隻能靠自己去琢磨、研習,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夠插手。
日夜與李斯特相處,又聽他說了那麼多大師逸聞,站在巨人的肩上,狄雲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寬容和孤傲,奔放與矜持,直接與複雜,大氣與婉約……真誠與狡黠。各種矛盾集中統一在了一點之上,那就是美。
終於明白了,歸根到底,李斯特是個讚美者。
讚美善良,讚美勇氣,讚美夢想,也讚美著愛……讚美整個世界瑰麗的風景,也讚美那跌宕起伏的壯闊人生。
讚美一切漂亮的事物。
甚至讚美敵人。
讚美與我為敵的人,讓我能學會編織鬥爭的樂章。
無可救藥的浪漫,徹頭徹尾的唯美主義者。
在這以後,狄雲演奏的李斯特樂曲就散發出致命的吸引力——美好率真得像是來自天堂的清澈華音,卻又有深淵魔鬼般的誘人魅惑。
他就像是在特定的頻道裏,與李斯特本人頻率重疊了一樣,讓人似乎能從眼前他的演奏中,看到更久遠的場景。
明明還那麼年輕,瘦弱的肩膀和單薄的身軀,還有張人畜無害的娃娃臉,可是望向他的時候,卻似能看到一種不可言喻的重量包圍著他的周身,散發著強烈的光彩。
憑著這耀人的光彩,在初賽便給評委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狄雲,不負眾望一路過關斬將,衝進了第三輪。甚至有熱情的外國觀眾接受采訪時說,他是專門為看狄雲才去的。在眾人殷切的盼望下,狄雲第一曲剛彈完,大廳內就響起熱烈的掌聲,甚至不少觀眾情不自禁的起立鼓掌,這在整個比賽中是絕無僅有的。
而狄雲第三輪最後一首選擇的曲目正是拿手的《塔蘭泰拉舞曲》,他完全沉浸在了美妙的旋律中,輕鬆寫意的駕馭著音樂,沒有一絲正在被評委們審視的緊張慌亂。
意大利評委伯納塔正在專注欣賞狄雲出色的演奏,突然感到手臂被誰捏緊,他意外的偏頭看去,卻是旁邊的波蘭鋼琴家亞辛斯基。亞辛斯基震驚極了,顧不得觀演禮儀,盡量壓低了聲音在伯納塔耳邊對他說:“上帝保佑!親愛的伯納塔先生,請原諒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我怎麼看到李斯特就站在那個中國少年的身後?”
伯納塔本來有點生氣他的做法,但聽了亞辛斯基的耳語後也大吃一驚,一邊心想這太荒唐了,一邊卻連忙定睛看去……雖然並不真切,但他也似乎覺得那個少年的身後晃著一個模糊的影子。
“亞辛斯基,我隻看到了一個影子,難道你能看到確切的樣子嗎?”伯納塔也忍不住耳語了。
“是的,我肯定我看到了李斯特本人。這太讓我震驚了,因為我的學生齊默爾曼對我說過,李斯特曾有一次出現在他麵前,但沒有和他說一句話,隻是靜靜站在他的琴邊,聽他彈完那首肖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