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蕭文奎

夫學以性命為宗,然性也有命,君子不謂性;命也有性,君子不謂命。何則?天人一體,性命無二。謂性者,以強力必致為功,故不足以知天而盡性;謂命者,以縱任無作為賢,故不足以知人而至命。凡此各有所倚,未免二之。意見為蔽,迷本喪真矣。昔子思語盡性而察鳶魚、推鬼神,闡隱微之旨,蓋言命也。孟子語知命而遠岩牆、避桎梏,立順受之教,蓋言性也。道不可以智求,理不可無心得。故君子無所不盡其心,而未嚐有所容心,所以順性命之理,通神明之德,豈容分毫倚著?遂將千裏謬迷矣。

答吳蘇山世情遮迷,猶易警發,意識襯貼,卒難破除。因思吾儕雖與後來諸友精粗淺深稍有不同,然不免落此二病。其為不徹悟良知則一而已。良知不得徹悟,縱有格致功夫,終是影響。

答周良卿

良知在人,無有提而不悟、呼而不醒者。然須真有為聖人之誌,直截將有識以來種種習氣徹底勘破,全體放下,則赤子之心,本自光明瑩徹,本自充拓變化,如日中天,如水行地,真不假知識湊泊、意氣幫助者。

答陳明水

學無巧法,惟是此心當體即真,纖塵不染,不由解悟,不待思為,真如赤子之初,然後種種色色莫非真覺,莫非實用。

答彭雲根

人心虛靈,雖小人閑居為不善者,與聖人同然。涵養擴充,不以欲蔽,使虛靈之用火燃泉達,足以保四海,則君子之所以克念作聖者也。願靜觀默識,姑置古人種種議論,如生在未有文字以前,直從自心虛靈獨知處涵養擴充,以得其炯然不可欺、勃然不可已者,則凡荀程歐子之言,其精純者,皆發吾心所自有,而其疵駁者,亦足以知其受病之所自,以為內省之助,此固古人多識畜德之道。

寄李汝貞

儒佛之辨,不必急急於此,而彼之言說近吾儒者,亦不必故加排斥以求異,要在念念不欺良知,自強不息,到得精義入神,則千古是非,隻在目前,毫厘仿佛,如見黑白矣。不然,流入意見想象,終無自得也。

寄貢玄略

致知之學,本自簡易明切,但吾黨未能毋自欺、未能恒自慊耳。事事慊於知之謂格,是謂知本;念念不欺其知之謂誠,即是無念。人己本末、主宰流行,本非二事。

答郭平川性有七情,欲居一焉。欲也者,性之情、天之理也。循天之理,是謂道心惟微;動於意必,至於不節而縱,是謂人心惟危。危微之幾,如水湧為波,波平為水,間不容發。窒欲者,警省戒懼,窒其意必之萌,以不至於縱而無節,致知之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