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維時

一真一切真。此雖佛氏語,然聖學亦不能外也。誌向真偽,毫厘之際。精一不二,則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無不在我。種種外慕,隻是不真。一真則萬偽消除矣。

答陳盤溪

良知二字,朋友講說日精,求其真實擴充、盡釋塵累、真得赤子未有學問思索見解知識以前純一無偽之心,亦未見有承當得起者。

答友人問

無自欺三字,是心學真訣。吾輩正坐自欺耳。

答朱芝山

良知即是獨知,顯淺易知,簡易易從。蓋雖童稚愚蒙,獨知未嚐不明。雖放僻邪侈,獨知未嚐不良;雖昏迷蔽昧,獨知未嚐可以自欺。慎其獨知,日精日明,五常百行,皆由此出。苟自欺自迷,則旦晝所為,牿之反複,雖其事親從兄,亦義襲而已矣。故學問之道,唯此知最真最近,不假強為,不待遠取,上智下愚,皆可持循。吾兄猶謂無下手得力處,何耶?

答李古原

夫道,由之而後知,知之而後言。臆而知之,臆而言之,則於己於人皆不足以達道。

答孫蒙泉

說到此,須造到此,始是修辭立誠。不然總是虛見虛談,無益於學。

答王鯉塘

夫不從軀殼起念,雖富貴功名,何者非道;從軀殼起念,雖道德仁義,何者非私!

答友人問

良知之學,相傳浸久。習其說,不既其實。知字或未有的確,若之何致之?蓋孟子良知,征諸孩提,言赤子之心也。吾人為赤子時,意慮不作,欲習未染,愛敬中出,是非內明,不由學問,匪涉思為。博學學此,力行行此。問此辨此,思此得此。

寄黃久庵

道有本,德有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基本不立,種種修為,盡是勝心浮氣、私智小慧。

答王蒙泉太守

良知之靈,於義利公私誠偽,分毫不可欺蔽。某嚐謂,無功利之心,則通體是義,出義則入利矣;一體萬物,則通體是公,出公則入私矣;不失赤子之心,則通體是誠,稍有起作,即入於偽矣。

答戚補之

象山先生分別學者之病有二種,一是情欲,一是意見。吾儕以情欲未了之心,而又文之以意見,則二病兼受之矣。然意見作障,亦隻是情欲未了。三凡私意甚微處卻甚真,卻是聖凡大界限。然須從根本究竟始得。昔人謂齊得喪、一生死者,言得喪死生皆循其良知耳。良知本體,生亦自愛,死亦自惡;得亦自喜,失亦自惡。皆其虛靈之因應變化,如太空浮雲,起滅無礙,即是死生得喪處之一也。今俗人以死生得喪為心,固有所著,然以齊死生得喪為心者,亦是從死生得喪上發心,亦有所著。有著即是作好作惡,即是凡情。惟循其良知,無所倚著,即是真好真惡,即是王道,即是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