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說辨謀略 (4)(1 / 3)

“這些人近的災禍落到自己身上,遠的落到子孫身上。難道是國君子孫中封位的人都不好嗎?不過是地位尊貴而無功勳,俸祿優厚卻無勞績,而且擁有太多珍貴器物罷了。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賜給他許多貴重器物,卻不趁現在讓他為國立功,等有朝一日您離開人世,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安身呢?老臣以為您為長安君考慮得不夠長遠,所以說您愛他不如愛燕後。”

太後聽完,恍然大悟說:“好,任憑你隨便派遣他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馬上派救兵來支援趙國。

大謀略:勸諫別人是要講究方式的,很多時候直截了當,不如借事喻人,或借物喻人來的更容易讓人接受。

趙威後智答齊使

齊王派使者送書慰問趙威後。齊王的信還沒有拆開,趙威後問道:“齊國的年景怎麼樣?老百姓沒有什麼災難吧?齊王也沒什麼憂患吧?”

“我奉命出使到威後這裏來,您不詢問齊王而先問年景與百姓,難道應該把卑賤的放在前麵而把尊貴的放在後麵?”使者很不高興地說。

“你說得不對。如果沒有收成,怎麼能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能有國君?有丟開根本而去問細枝末節的嗎?”

趙威後進一步說道:“齊國有個處士鍾離子,沒出什麼事吧?此人為人正直:有糧食的也給他們食物吃,沒糧食的也給他們食物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穿,沒衣服的也供給他們衣服穿。他是幫助國君撫養人民,為什麼到如今還不讓他成就功業呢?葉陽子還好吧?此人為人善良,能夠哀憐鰥夫寡婦,顧念孤兒老人,救助貧窮困窘的人,貼補缺衣少食的人。這是幫助國君使老百姓得以繁衍生息,為什麼至今不讓他功成名就呢?北宮氏的女兒嬰也還好吧?她取下自己的耳環飾物,終身不嫁;以供養父母。她是想帶領老百姓都發揚仁愛的孝心,為什麼至今不使她獲得封號朝見君王呢?這兩個士人不被起用,一個女子沒能受封,齊王靠什麼去做齊國的國君、萬民的父母呢?於陵子仲還活著嗎?此人上不向國君稱臣,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中不願交結諸侯。他是引導老百姓無所事事的人,為何至今還不殺掉他呢?”

大謀略:想要擊敗對手就應該釜底抽薪,切中要害,從根本上對付對手,這樣對手就會理屈詞窮,一敗塗地。

捕鼠之貓亦食雞

一個越國人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隻善於捕老鼠的貓,這隻貓善於捕鼠,但也喜歡吃雞,結果越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同時雞也所剩無幾了。

他的兒子想把吃雞的貓弄走,父親卻說:“禍害我們家中的是老鼠,老鼠偷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物,挖穿我們的牆壁損壞我們的家具,不除掉它們我們必將挨餓受凍,所以必須除掉它們!沒有雞大不了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

大謀略:有時我們為了排除關鍵性的危險,不得不接受另一種危害,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社會上的競爭也往往是以將傷害減到最低,而得到最大利益為目標。當不幸存在兩種危害時就要懂得分出輕重,當機立斷將損失減到最低。

國氏富因偷天地

齊國人國氏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大富翁,宋國人向氏則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因此向氏就從宋國到齊國向國氏請教致富之道,國氏告訴向氏說:“我會偷哩。一年可以勉強自強,兩年便可豐衣足食,三年便大有結餘。”

向氏並沒有問清底細,他領會錯了國氏所要表達的意思;返家後做起真正的強盜來。於是向氏就爬牆穿室,打家劫舍,沒多久便失風獲罪,逃捕亡命。日夜兼程再次來到齊國,抱怨國氏使他誤入歧途,身敗名裂,自己原來窮倒還可以逍遙自在,現在卻隻能亡命天涯,難免要受牢獄之災。

國氏聽完向氏的訴說後,不禁仰天大笑著說:“你竟然不知為盜之理嗎?天有時,地有利,我所盜的是天時地利;雨雲滂潤,山澤寶藏,陸盜禽獸,水盜魚鱉,山盜礦藏,生養滋息,源源不絕。最大的目標是人與天爭,控製宇宙,役使自然。你所采取的手段,奪人財物,壞人居室;最大的目標,是人與人爭,結夥行凶,大家分贓而已。縱然僥幸得逞,也將造成天下大亂,民窮財盡。”

向氏聽後茅塞頓開,但已經鑄成大錯,一切都遲了。

大謀略:能夠掌握天時地利,才能有所作為。

陳平巧辯反升官

陳平投降漢朝以後,漢王劉邦任命他為都尉,對他百般親近信任。這時周勃、灌嬰等嫉賢妒能之人就無中生有的詆毀陳平說:“陳平雖然長相姣美,像戴著帽子的玉石一般,但他肚子裏沒什麼奇謀異策。我們聽說陳平在老家時,和他的嫂子私通;在魏國做事不能容身,才逃出來歸順了楚王;歸順楚王後因不合心意,就又逃出來投降漢王。現在大王器重他,讓他做了高官,派他監督各部籍領。可我們聽說陳平接受將領們的行賄,多的就得到好待遇,少的待遇就差。總之,陳平是個反複無常的亂臣,希望大王不要輕信他,應該對他的言行認真審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