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說辨謀略 (2)(1 / 3)

春秋時期,繼齊桓公、晉文公稱霸諸侯以後,楚莊王取得了諸侯霸主的地位。

但是他不滿足,想要趁著越國衰弱之機,出兵討伐,進一步實現統一天下的野心,楚國的文武百官感到現在楚國的國力已經和以前相差的太遠了:對外連年不斷發兵征討,軍隊疲勞,百姓困倦,這與莊王初為諸侯霸主的時候相比,已經相差很遠了;國內各地的百姓不滿楚莊王的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官府已無力鎮壓。在這種自顧不暇,束手無策之際,再去攻打越國,是很危險的。但是文武百官怕得罪楚莊王,怕丟掉烏紗帽,誰都不敢對楚莊王進諫。

這時,有一位姓莊的大夫,國人都很尊敬他,因為他在國人眼裏是一位聰明的有識之士,都稱他為莊子。他為了楚國的長遠利益,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上朝去勸諫楚莊王。

莊子對楚莊王說:“大王要發兵討伐越國,這是為什麼呢?”

楚莊王說:“越國是我國的鄰國,我們不主動出兵攻打他們,他們也要出兵攻打我們。所以寡人決定討伐越國。”

莊子又問:“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發兵討伐呢?”

楚莊王說:“現在越國政治昏亂,兵力疲弱。”

莊子說:“我很愚昧,對這件事很擔心。”

楚莊王說:“你擔心什麼?”

莊子說:“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樣,能看到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眼睫毛。”

楚莊王奇怪地問:“這話怎麼講?”

莊子回答說:“大王的軍隊,自從被秦國、晉國打敗,喪失了幾百裏地的國土,這說明楚國的兵力疲弱;莊躋在國內造反,官府卻無力平亂,這說明楚國的政治昏亂。大王的政治昏亂、兵力疲弱,並不在越國之下。可是大王卻要討伐越國。這不說明智慧像眼睛看不見睫毛一樣,看不見自己的弱點。大王您說是不是?”

楚莊王聽了“目不見睫”的寓言,就放棄了討伐越國的打算。

大謀略:“敗,莫敗於不自知。”認識自己能力的能力,認識自我,把握自我,不做超乎自身能力外的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優孟諫貴馬賤人

楚莊王(公元前613左右)酷愛養馬,把那些最心愛的馬,給它穿五彩豔麗的錦衣,給它住金碧輝煌的廳堂,給它睡設有帷幕的床,給他吃美味的棗肉。馬卻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

楚王命令全體大臣致哀,準備用棺槨裝殮,一切排場按大夫的葬禮隆重舉行。左右大臣紛紛勸諫他不要這樣搞,楚王非但不聽,還下了一道通令:“誰敢為葬馬向我勸諫的,一律殺頭。”

優孟聽說了,闖進王宮就號啕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他為什麼哭,優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馬啊,是大王最心愛的。像楚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卻隻用一個大夫的葬禮來辦馬的喪事,未免太不像話。應使用國王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照你看來,應該怎樣呢?”

優孟回答:“臣建議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紅木做外槨,調遣大批士兵來挖個大墳坑,發動全城男女老弱來挑土。出喪那天,要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敲鑼開道,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在後麵搖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長年供奉它的牌位,還要追封它一個萬戶侯的謐號。這樣,就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原來大王把人看得很輕賤,而把馬看得最貴重。”

楚王這時終於恍然大悟,知道這是優孟在含蓄地批評他,便說:“我的過錯就這樣大嗎?好吧,那你說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事情好辦,依臣之見,請大王就以六畜來埋葬它,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槨,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薑棗作調理,下麵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用大火燉煮,埋葬在人的肚腸中。”

於是莊王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說:“不要讓天下人聽到貴馬賤人的事。”

大謀略:對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哪種方式最易使對方接受就采用哪種方式。而“將欲廢之,必固興之”,這一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是首先值得考慮的。

小卒巧言救趙王

趙王武臣派韓廣到燕國,燕國人就立韓廣為燕王。趙王聯合張耳、陳餘向北攻打到燕國地界。

一次趙王外出時,被燕國軍隊捉住了。燕將把趙王囚禁起來,要趙國分一半土地給他,才肯歸還趙王。趙國十次派使者去談判,都被燕將殺了,張耳和陳餘急得無計可施。有一個幹粗雜活的小卒辭別同屋的人說:“我替他們去說服燕將,然後和趙王一起回來。”大家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可笑,一個小卒竟出此狂言,真是太不自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