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薩默斯,1954年生於美國紐黑文,其父母均為經濟學家,1975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82年28歲時,在哈佛獲哲學博士學位。1987年到1993年,薩默斯先生在哈佛大學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在專業經濟期刊上發表過100多篇論文。1984年至1990年期間,他一直是經濟學季刊的編輯。1991年到1993年,薩默斯先生受聘於世界銀行,在世界銀行的貸款委員會擔任首席經濟學家,1999年在克林頓政府任財政部第72屆部長,2001年3月11日當選為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8月1日正式上任。
謝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小悅教授對我的熱情接待和友好介紹。首先,我感到非常高興,作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名畢業生能有幸來到中國的MIT一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非常傑出的畢業生朱鎔基總理,在這裏也許應該稱他為朱院長,在今年早些時候訪問MY[‘時就已經促成了我的這次回訪。這兩次訪問中,我都很高興地聽到清華和劍橋這兩所學校在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在你們的管理學院中,為麵向市場的未來培養領導者。
中國走向開放的市場經濟的這場變革是獨一無二的。但中國絕不是孤單的。在本世紀最後的20年,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各種強大的力量正在為21世紀創造一個嶄新的全球經濟:它掌握著改善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機會,但同樣麵對著新的挑戰和風險。
今天我很願意在這裏(向大家)描述這些全球趨勢以及它們對中國的影響。我是作為一名經濟方麵的專家而不是政治家來發言的,作為一個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符合中美兩國的長期利益的人發言。
新的全球經濟背後的三種驅動力
許多因素促成了新的全球經濟,其中有三種關鍵驅動力:
第一種驅動力是技術革命。最近,在一份美國雜誌上,有一幅漫畫。漫畫描繪了一個人問他的孩子,他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小男孩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要做的事情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呢。這幅漫畫恰當地描述了當今這個時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明及其在經濟、社會領域的應用,把我們帶進了後工業化時代。
在這個新的時代裏:
腦力因素超過了體力因素——你知道多少比你能搬動多重的東西更重要。
創新因素超過了規模生產——產品的價值不再用重量和體積來衡量,而是取決於其技術含量。
信息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信息在多大的經濟領域中被如何充分地利用,將決定一切。
第二種驅動力是市場力。這些技術的變革促成了第二種驅動力量。這就是政府中央控製力的削弱和市場力的彰顯。
在很多通行前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裏,那些通過命令和指令管理的企業都在這10年間陷入了泥潭,需要改製。這絕非偶然。經濟發展的成功要取決於適當的中央調控與對個人才智的激勵相結合。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是必敗無疑的。但是新的技術發展使得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產生了傾斜。
經濟發展的優勢越來越多地掌握在那些經濟實力和機會更加分散化的國家,和那些更加重視個人技能和思想的國家。在個人經營和國家經濟的不同層麵上,靈活性與強有力的控製相比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對變化的反應能力比對變化的預測能力越來越重要。
第三個驅動力是全球的一體化。前兩個驅動力作用在一起,便形成了第三個驅動力,而它也是新的全球經濟最特別的一麵。在新的全球經濟中,貨物、資本和信息在全球隨意地流動到可以最有效地支持經濟增長的地方。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中,怎樣營造一個吸引資金的市場氛圍比過去任何年代都重要。
如果曆史書把過去的200年寫成一個故事,我敢保證冷戰結束後的這些年,就可以寫一個更精彩的故事。
在新興市場中,經濟的高速增長絕對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我不得不承認,這一成就可以與工業革命媲美。對於業界,這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對於政府,這意味著10年的經濟增長趕上了美國半個世紀的經濟增長;對於人民,這意味著健康、營養、教育等生活質量都取得了20年前不敢想像的進展。
科技的重要性、市場力的彰顯、全球一體化的需求和麵對變化所必需的對靈活性的重視,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這已經成為了法則。美國在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將取決於以下這些因素:鼓勵創業和技術創新;營造相應的經濟氛圍;不斷地調整市場,使得資本能夠流向最有效利用它的領域;努力調整財政平衡向結餘方向發展,減少政府債券的發放,這樣私人投資就會更多地流向市場,而不是用於購買政府發放的債券。對於正邁向下一個世紀的中國,我想上述法則也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