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取得的成就確實是顯著的。
1978年鄧小平夢想中國的GDP能在2000年之前翻一番,再翻一番。這個裏程碑,中國早在90年代初就已跨越了。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國。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而且,5歲以下夭折的兒童比20年前大大減少。
這些成就是通過下列有效的“處方”達到的:把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深度挖掘中國的人力資源;對外國資本、管理、技術的開放。這些政策幫助中國很快地把已經失去的經濟發展奪了回來。但是這些隻能是彌補的措施,中國越來越必須麵對經濟增長的減緩。
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呼喚著有中國市場和實踐特色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要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中國也需要重新建立一個可行的市場經濟模型,但是這一模型也一定要符合當今全球經濟的發展,同時符合經濟的法則、自然的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進入新世紀時,中國麵臨的發展問題也是各個國家都需要麵對的:需要建立一個適應後工業化時代的製度和體製;需要讓市場力更自由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充分地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給人們和企業帶來的好處。
播種新的中國經濟的種子
就像江主席和朱總理等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的那樣,下一階段中國轉型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確立適當的政策、體製來充分發揮中國人民的創造潛力。並且,這一體製將長期地、在全國範圍內支持創新和投資。
這就意味著,要建立一個適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體製。這一體製需要囊括法律、稅收領域,具有高透明度,承認財產和土地的私有,保護知識產權和個人資產權,擁有獨立的執法機構,沒有欺詐、保護投資者的證券市場以及確保資金有效配置的社會保障體係。
這還意味著,要對科研教育機構投入,從而填補從好的想法到好的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差距。這也正是清華經濟管理學院培養人才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中國要意識到,單單對產品和服務開放市場是不夠的,還要對好的思想開放市場。
正像有效的物流係統對20世紀大眾市場經濟下國家的發展非常關鍵那樣,到了21世紀,思想的自由傳播,將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成功發展的前提。
讓市場力發揮作用
第二個主要的挑戰,是把國家經濟的發展從低效的國營企業的運營及其引起的國家財政的重負中解脫出來。
這就需要中國經濟像其他轉型經濟一樣,徹底改變對企業管理者的激勵方式。隻有當企業的運作麵向嚴格預算約束,而不是期待政府無窮無盡的支持時,企業的經營才會最終走向成功。
中國政府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把對財政部門的改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並開始了這個充滿挑戰的進程。近期,中國取得的可喜的成就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按大區重組,從而減少來自地方政府的壓力;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務問題。
走向全球經濟一體化
中國的改革是否已經強到足以抵抗進一步開放時來自外國競爭者的衝擊了呢?這個問題最近幾個月以來一直在激烈地爭論著。事實上,考慮到90年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這個問題應該變成,如果不進一步開放市場,中國的改革是否還能真正成功。
那些推動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領導者們最寶貴的一點是,對全球經濟開放市場,包括對資本、競爭和新的思想開放,可以強有力地支持中國的體製改革。事實上,如果不這樣做,改革也不可能完全成功。在我昨天與朱總理的會麵中,我們對中國加入wT0對雙方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非常有意義的討論。美國認為,與中國最佳的貿易合作框架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原則為基礎的WTO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