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民間文藝(3 / 3)

劉賈乞嘴苦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目連救母》。劉賈本吃素,後來開戒吃葷,因此受到閻王的嚴厲懲罰。喻指禍從口出,饞嘴害人。

劉賈敲鍾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於莆仙戲《目連救母》。劉賈為訛詐人家錢財,到城隍廟撞鍾發誓,因為心虛,不敢敲鍾而喋喋不休。故民間又有“劉賈敲鍾——貼了貼”的歇後語,“貼”指商量,計較。喻指反複述說,過分羅嗦。

劉賈劉四真,顧嘴無顧身

【注】莆仙等地諺語。劉賈、劉四真:均為莆仙戲《目連救母》中的人物。劉四真即劉素貞,為目連之母。身:此指穿著。喻指隻顧嘴上吃得好,而不顧身上的穿著差。

劉賈落大鋪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目連救母》。落:指躺、睡。大鋪:寬大的床。喻指隻圖個人享受。??

阿太連身屍都無了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目連救母》中劉賈之子龍保(保哥)的念白,阿太指劉賈。身屍:屍體。形容消失得無影無蹤。

明儂阿賠姆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傳統劇目《媒人賠某》。明儂阿:媒人。賠姆:賠人家媳婦。舊式婚姻多從媒妁之言,媒婆收取男方酬金而撮合不當,最後往往成為追究的對象。

有儂救劉錫,無儂救華嶽三娘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華嶽三娘》,亦即《劉錫乞火》。儂:人。劉錫:一作“劉壽”。三娘救了劉錫,卻無人來救三娘。喻指見義勇為者遇到尷尬境況。

香菇油流流,伓如蜀個帶魚頭

【注】莆仙等地諺語。油流流:充滿油膩狀。伓如:不如。蜀個:一個。此語出自莆仙戲《目連救母》,後成為喜歡吃葷而不喜歡吃素的人的口頭語。

祭筐戽水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於俚歌《祭筐戽水》。祭:方言借用字,苧麻絲,本字為“

”。祭筐是盛放苧麻絲的一種筐形竹器。喻指勞而無功,竹籃打水一場空。

蜀拊花插落牛屎縫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俚歌《祭筐戽水》。祭:方言借用字,苧麻絲,本字為“

”。蜀拊:一朵。插落:插在。喻指俏女嫁醜婿。

借荊州,奪荊州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喻指借而不還,占為己有。

宗保十三歲,正卜講親情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王郡主歸宋》。宗保:楊家將中的楊宗保。正卜:才要。親情:親事、婚事。形容為時已晚。

包龍圖搦風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於莆仙戲《包龍圖》。包龍圖:宋代清官包拯。搦:捉。喻指捕風捉影。

太師麵頭前有太師厄話,呂布麵頭前有呂布厄話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王允獻貂蟬》。太師:《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呂布:董卓的義子。貂蟬利用美貌,兩麵討好,成功地離間了董呂父子。喻指兩麵三刀,挑撥離間。

徐應能親目看見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高繼祖》。親目:親眼。徐應能為高家老仆,高一家被害,他親眼看見。喻指親眼見過事情全過程。

益春留傘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陳三五娘》。益春為五娘丫環。意為留物意在留人。

阿溜過碓頭關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阿溜過碓頭關》。阿溜,人名。喻指敷衍了事,走過場。

起火亦是汝,拍火亦是汝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劉錫乞火》念白。起火:點火。拍火:滅火。喻指挑起事端和勸阻息事的都是一個人。

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於莆仙戲《郭子儀拜壽》。阿姑:婆婆。阿翁:公公。意為作公婆的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對媳婦管得太死。

鄭恩拍乞食

【注】莆仙等地諺語。出自莆仙戲《洪武君打布鼓》,鄭恩為戲中重要角色。意為好漢做出讓人恥笑的傻事。

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杆作吹簫

【注】閩東福鼎等地諺語。正月鬧花燈,二月放風箏,三月可用鮮麥杆來吹奏幾句簡單的曲子。此諺喻指舊時春季民間的一些娛樂活動。

二、歌謠傳說

流秋秋,食兩蕊目瞅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出自民間傳統歌謠故事《桃花搭渡》(亦作《桃花過渡》),曲調諧謔,情節生動有趣。故事講述老風流的“渡船伯”與輕佻風騷的“桃花姐”,兩人在渡船頭打情罵俏,一來一往,頗為“笑料”。其中有句:“五月啊,人人爬龍船,流秋的查某咿嘟愛風流!”流:喻指眼波流轉。此指桃花姐眼波流盼,勾魂挑情的神態。秋:秋波,亦指眼波流盼。食:俗解做“靠”之意。蕊:閩南語稱眼睛之數目叫“蕊”,兩蕊目瞅,即“兩隻眼睛”。這是一句在民間流傳頗廣的俗諺,後來引申喻指凡事眼光要敏銳獨到,逮到機會就要立即行動。

吃飯那武鬆打虎,做代誌那親像桃花過渡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代誌:方言借用字,事情。親像:就像。《桃花過渡》這首民謠,從一月唱到十二月,又長又拖拉,因此後來常被人拿來跟幹淨利索的“武鬆打虎”相比,用以諷刺一個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

吃象三戰呂布,做象桃花搭渡

【注】閩南漳州等地諺語。意與上條類似。

紅蓮唱得飽,勝過討老媽

【注】閩東等地諺語。老媽:老婆。紅蓮:即《紅蓮歌》,為閩東民間清代前後廣泛流傳的敘事歌謠。說的是家有妻小的張三郎與小姐紅蓮相戀偷情,相思而死,紅蓮奔喪認夫,做妾守寡。夫家不允,後自殺。此諺由出此。舊時窮漢娶不起親,多以唱《紅蓮歌》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故有此諺。

王魁沒錢鬥鬥熟

【注】閩東寧德等地諺語。王魁:民間傳說的古代賭徒。鬥鬥熟:次次中注。當地民間傳說,王魁賭錢,有賭有輸,而當他錢輸光後,每次卻都能猜中賭注。後來以此喻指人的運氣衰。

黃金皆在米下死

【注】閩北泰寧等地諺語。當地民間傳說,一次特大洪水,地麵一片汪洋。在一棵樹上同時躲著兩個求生的人,一人帶著一袋大米,一人背著一袋黃金。帶金者笑帶米者癡,帶米者不以為然。洪水一天天遲遲不退,帶米者餓了抓把米就河水充饑,帶金者開始忍著,後欲用重金換米吃,帶米者不予。最後帶金者餓死,帶米者生還。此諺意為黃金固然貴重,但不如實用的東西頂用。

詐迷夢食老羊蹄

【注】閩中等地諺語。詐迷夢:裝聾作啞。出自清代福州傳奇小說《閩都別記》第47回。其中的民間故事述說一個老太婆因貪圖吃老羊蹄,而對隔壁的奸情裝聾作啞。

拆觀音堂,起五帝廟

【注】閩中、閩東等地諺語。起:修建。五帝:福州民間信仰的瘟神,有張、鍾、劉、史、趙五位,合稱五帝,神像形貌醜惡。這條諺語出自《閩都別記》記載的一則民間傳說:有一個叫吳瑞的人,到閩江邊的五帝廟抽簽有靈驗,擬在天寧山觀音堂左側建新廟答謝。新廟上梁後,夜裏人工散盡,次日來看,個梁架到了觀音堂頂上,其餘木料卻被拆卸置於江邊。於是認為這是五帝顯靈,表示心願。為了取悅五帝,遂拆去觀音堂,改建成五帝廟。後來引申為拆東牆補西牆。

小五哥,放大炮

【注】莆仙民間諺語。小五哥:莆田民間傳說人物,據說為明代國師陳經邦之子,多智謀且喜惡作劇,曾把小鞭炮裹成大炮,引得傾城觀看。後來民間用以喻指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言行。

榪亦十八,捧亦十八

【注】莆仙民間諺語。榪:方言字,五指抓。莆田民間傳說,宋代錢四娘築木蘭陂,她每天發工錢是讓工人自己去抓取,結果單手抓一把的和雙手捧一把的都是十八文。喻指手段不同,而收獲卻是一樣。

三百年前師度弟,三百年後弟度師

【注】莆仙民間諺語。度:超度。弟:徒弟。此諺出自明代莆田詩仙卓晚春和三一教主林兆恩互相超度的民間傳說。喻指後來居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