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鄉土習俗(1 / 3)

第九節鄉土習俗

幾千年來,閩台各地蘊含豐富而又絢麗多彩的鄉土民俗、風土人情、地方掌故和民間傳說等,無不充滿濃鬱的鄉土文化特色而引人入勝。由此而來,在閩台民間熟語中,也自然而然地存在著為數眾多表達兩地鄉土文化和風情民俗的內容。這些熟語不但內涵豐富,語言生動,同時充滿濃鬱的鄉土風情,富於地方文化色彩。一些熟語張口說來,就令人油然產生一種自然的鄉情和親切感。例如,反映閩台兩地人民親緣、血緣關係的諺語“陳林半天下”,讓人聯想到閩台人民祖先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曆史。以泉州著名的名勝古跡東西塔和洛陽橋為題材的諺語“站起來東西塔,躺下去洛陽橋”,既形象生動,又富有強烈的地方風情色彩,讓人聽後不禁為之莞爾。在曆史上曾經被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胛”的台南,當年曾經是台灣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因此,從這裏產生的俚諺俗語特別多,並且具有別的地方所沒有的鄉土風情和典雅味道。例如:“安平迎媽祖,台南伏地虎”、“台南迎媽祖、百日旗”、“想要好趁,縣口尾給人畫獅頭”、“好柴沒流過安平鎮,美查某沒留在四鯤鯓”、“有樓仔內厝,沒樓仔內富”、“二四妝,也是赤嵌糖”、“有看見針鼻,沒看見大西門”、“心肝較硬石仔蝦”、“毛尾與毛尾,人個結做夥,縛在樹仔尾”、“沒田沒園、盡看六個門”,等等,都反映了清代台南地區特有的曆史風貌和風土人情。

另一方麵,在閩台民間社會,傳統的年節習俗是兩地社會人文必不可少和重要的一環。幾千年來,閩台地區的民間歲時年節習俗,經曆了長期的曆史熏陶和發展演變,文化積澱深厚,可謂源遠流長,影響久遠。流傳至近現代的重要傳統節日,有春節(元旦)、立春、元宵、拗九、寒食、上巳、清明、夏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祭灶、除夕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兩地民眾也把這些傳統年節習俗很好地融入民間熟語之中,讓它發揚光大,流傳久遠。

此外,在閩台民間,還有一些熟語往往隻流傳於範圍很小的特定區域,它們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這些地方,人們都聽得懂它的意思,同時可以應用自如。而一旦離開了這一區域,其他地方的人往往不知所雲。其如福清縣海口鎮的民間諺語“海口橋流底莫作聲,流出嘩嘩叫”;莆田寧海民間熟語“橋兜厄水——流入莫聲,流出劈哩叭啦”,等等,都屬於此類。以下擇要分別加以介紹。

一、地域風情

陳林半天下

【注】閩台各地諺語。上古魏晉南朝時期,北方漢人開始大批入閩,《晉書·地理誌》有“閩越遐阻,避在一隅,永嘉之後,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新萃止”之說。清乾隆《福州府誌》卷75也有古代入閩八姓“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之說,此亦即各地民間常說的“中原八姓,衣冠南渡”之始。從有關文獻、方誌和族譜等記載和現代文物考古發現的資料表明,永嘉年間前後入閩的中原人士,在當時確是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形成潮流。因此後人常以此為中原漢人入閩的重要標誌。至今為止,在閩台各地民間還常見到“穎川衍派”、“光州衍派”等族譜或門額碑記等文字。此諺為閩台民間廣大民眾尋根溯源而廣泛流傳的熟語,也是顯示閩台兩地人民親緣、血緣關係的重要口碑資料。

福州陳,台灣陳,都是一條藤

【注】閩中等地諺語。以諧音形象地喻指閩台陳姓一家親。

陳林應半,劉李世家,黃鄭滿街拖

【注】閩中平潭等地諺語。古代此六大姓最早遷居平潭海島,當地民間故有此說。

站起來東西塔,躺下去洛陽橋

【注】泉州民間諺語。東西塔和洛陽橋均為泉州著名的名勝古跡。民間後來用以形容個子粗大的人。

有林路富,無林路厝

【注】南安民間諺語。林路係南安美林鎮南廳村人,早年旅居海外致富,後在家鄉建了一座九十九間的大厝,當時無人能與之匹敵,故當地民間傳有此諺。

晉江對南安——現貯現

【注】泉州等地歇後語。晉江與南安分界顯明。泉州等地方言,謂事實無可掩飾或馬上解決者叫“現貯現”。

金門雞,見著飯粒才咯啼

【注】閩南民間諺語。舊時因金門海島無產米,物罕見珍,連當地的雞也是如此。此句後來用以譏諷人少見多怪。

八鬥坵雞姆未見穀食

【注】閩東福安民間諺語。八鬥坵:福安地名,與寧德漳灣一水之隔。此處麵海背山,隻有一坵水田。意與上條類似。

台灣溜三邦,屁股會結繭

【注】閩南漳州等地諺語。溜三邦:閩南方言,指往返三趟。舊時乘船到台灣,路途遙遠,民間故有此說。

台灣米,海山菜;早頭去,暝晡回

【注】平潭民間諺語。海山:即平潭島,舊稱海山。平潭與台灣新竹僅距73海裏,海運方便,民間故有此說。

二千四兵換班,不離台灣、海山

【注】閩中平潭民間諺語。清代駐紮在平潭島的二千四百名水勇,每三年與台灣駐軍互相換防一次。民間故有此說。

鐵打延平府,紙褙福州城

【注】閩北、閩中民間諺語。延平府即今南平市,居閩江中遊,依山瀕水,易守難攻;福州位於閩江口,盆地低窪,無險可據,一攻就破。一說舊時福州城內民居大多是柴棚厝,許多貧民窟的木板房是以紙裱褙隔堵的。每逢台風或火災等自然災害,這些柴棚厝往往有如摧枯拉朽,很容易受到破壞,所以說是“紙褙福州城”。

走馬倉山看走馬,泛船浦內泊番船

【注】福州民間諺語。晚清五口通商以後,福州倉前山被劃為租界,山上辟有跑馬場供洋人賽馬遊樂之用。倉前山的泛船浦原名“番船浦”,是明清前後海外商船集泊的港口,福州民間因此還有“去泛船浦看番仔婆”的俗語。

茉莉花趕頭水

【注】閩中等地慣用語。趕頭水:趕在第一批采摘上市。福州特產的茉莉花要趁含苞待放時采摘,稍遲花開,香氣盡釋,就不值錢了。此諺喻指做事要趕前不趕後。

連江雞築胲

【注】閩中等地慣用語。連江:連江縣,位於福州東北。築胲:往待售活雞的嗉囊裏塞異物以增加重量,這是雞販子慣用的欺詐手法。築:添、塞。胲:方言俗字,禽類的嗦囊。此諺喻指挑勸別人去幹蠢事。

福清哥,戴鬥笠,伓桎安儂桎

【注】閩中等地慣用語。福清哥:舊時福州人對福清人的謔稱。福清縣位於福州南麵,曆史上一直隸屬於福州府,口音與福州稍有不同,民風淳樸。戴鬥笠:舊時福清人出門,無論晴雨總戴著富有特色的尖頂小鬥笠。桎:方言借用字,要,接受。安:方言借用字,強迫。儂:人,別人。伓桎安儂桎:人家不想要,他卻強迫人家接受。此諺喻指強人所難。

海口橋流底莫作聲,流出嘩嘩叫

【注】福清民間諺語。流底:流入。莫作聲:沒有聲音。海口橋位於福清縣海口鎮,又稱龍江橋,建於宋代。由於橋梁與海麵落差的緣故,漲潮時,海水從橋下流入悄無聲息,退潮時,海水從橋下流出嘩嘩作響。此諺喻指某人獲得利益時一聲不吭,而當付出一些時,就大肆宣揚,惟恐人家不知道。

橋兜厄水——流入莫聲,流出劈哩叭啦

【注】莆仙民間歇後語。橋兜厄水:指寧海橋下的水。寧海橋建於元代,俗稱橋兜橋,在木蘭溪入海處,因內外有落差,內溪高而外海低,退潮時,溪水入海,會發出巨大響聲;而漲潮時,海潮倒灌入溪,則悄無聲息。劈哩叭啦:擬聲詞,形容聲音很大。此條諺語與上一條所表達的內涵類似,當地民眾以此譏諷那些貪財和吝嗇的人。

倚壺公山尾去聽

【注】莆仙等地慣用語。倚:站。壺公山:莆田平原的一座高山。喻指某人的話應大打折扣,很少是真實的。

魚會南日山

【注】莆仙等地慣用語。南日山:南日島,莆田第一大島,為福建沿海著名漁島。此諺喻指各種各樣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魚龍混雜。

皮有寧海橋石厚

【注】莆仙民間諺語。寧海橋:在木蘭溪入海處,始建於元代,為莆田著名古橋,以75塊橋麵石板皆厚達1.2米而著稱。此諺喻指厚顏無恥的人。

乞食過湄洲

【注】莆仙民間諺語。乞食:乞丐。湄洲:莆田湄洲島。譏人行李多且無用。諺語又說成“乞食過南日山”,南日山即莆田南日島。

莆田莆田,錢加骹臁

【注】莆仙等地諺語。加:絆。骹臁:小腿。舊時的人往往有戀鄉情結。莆人或認為有本事在家鄉就能掙到很多錢,不必到異鄉奔波。

症做興化兄

【注】閩中等地慣用語。症做:方言,設下圈套,誘人上當。興化兄:興化府在福州府南麵,今屬莆田市,舊時福州人對莆仙人謔稱為“興化兄”。此諺也用於泛指欺負老實的鄉下人。

延平枕,寧德剪,沙縣諸娘伓使揀

【注】閩中、閩北等地諺語。延平:延平府,今南平市。諸娘:婦女。伓使揀:不用挑選。延平府出產的皮枕頭、寧德出的剪刀都是傳統的名牌貸,質量保證,不用挑選。而沙縣的女子亦素以美麗賢惠而著稱。

延平枕頭掛口席,沙縣阿娘不用挑

【注】閩北永安等地諺語。掛口:今永安貢川鎮,當地所產草席以結實耐用聞名。延平:今南平市,出產藤製朱漆老式枕頭,與貢川草席齊名。阿娘:妻子,後半句意為沙縣女子個個姣美,娶以為妻不用挑選。

沒老婆,不用苦,去找建寧府

【注】閩北民間諺語。古時建寧府即現在的建甌縣,民間傳說建甌舊時多美女。

延平笠,邵武傘,將樂饅頭,順昌餅

【注】閩北順昌民間諺語。延平即今南平市。竹笠、雨傘、饅頭、餅,分別是這四個地方的特產,舊時在外名氣較大。

打是連嶽超,才是張騰蛟;字是伊秉綬,畫是黃癭瓢

【注】閩北寧化民間諺語。伊秉綬:清代寧化籍著名書畫家。黃癭瓢:即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喻指當地的文武人傑。

建陽頭,崇安腳;麻沙餅,書坊糕

【注】閩北建陽民間諺語。意為舊時建陽女子的頭梳得好看,崇安女子的腳纏得好看,建陽麻沙的餅做得好吃,建陽書坊的糕做得好吃。

鐵榜山,石元坑,紙漠布

【注】閩北順昌民間諺語。榜山、元坑、漠布:均為順昌縣的鄉村名。榜山在高山穀中,易守難攻;元坑以石灰礦而多出名;漠布建村於平疇上,舊時常遭土匪劫掠,為易攻難守之地,民間故有此說。

寧德一對寶:馬記竹枕霍童剪刀

【注】閩東等地諺語。舊時閩東的特產之一。

周墩三件寶:棕衣、火籠、破棉襖

【注】閩東周寧民間諺語。此諺反映了舊時當地民眾的貧窮生活。

古田人賣薑姆,一堵一堵來

【注】閩東寧德等地諺語。薑姆:生薑。喻指處事要循序漸進。

屏南牡丹花,寧德官井瓜

【注】閩東屏南民間諺語。官井瓜:指寧德官井洋盛產黃瓜魚。意為牡丹花以屏南的為最,黃瓜魚以寧德官井洋的為好。

官井洋,半年糧

【注】閩東民間諺語。官井洋:閩東最大的漁場,盛產黃瓜魚,當地民眾以捕魚為生,故有此說。

要打劫,去麻嶺頭

【注】閩東周寧民間諺語。舊時周寧麻嶺頭地處荒僻,常有土匪出沒行劫。此諺喻指做事要看場所,不可亂來。

麻嵐嶺背罵知縣

【注】閩西長汀等地諺語。麻嵐嶺,長汀地名。喻在背後罵人說話不管用。

台北日,安平湧

【注】台灣民間諺語。意為台北日暖,安平港的風浪很大。

基隆雨,滬尾風

【注】台灣民間諺語。滬尾:今淡水市。意為基隆多雨,淡水風大。

淡水這號天,雨傘倚門邊

【注】台灣民間諺語。意為淡水地區多雨。

台灣錢,淹骹目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骹目:腳腕的關節。清代台灣開發後,經濟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謀生較大陸內地容易,所以民間認為台灣的錢很多,甚至可以淹過人的腳腕關節。由於傳說台灣錢好賺,所以當時就有大批福建人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到台灣求生存。

無田無園,盡靠鹿耳門

【注】台灣民間諺語。喻指當地沿海沒有田地可耕,隻能靠漁獵為生。

笨港種芋

【注】台灣民間諺語。笨港:清代台灣的一個港口,今雲林縣北港。在清初禁海期間,它是大陸偷渡者到台灣的主要登陸港口。由於港口外的海灘滿是淤泥,人容易身陷其中而溺死。為了防止被抓,載偷渡客的船主常常騙偷渡者在遠離港口的海灘下船,因此,溺死者不計其數,其屍體插在爛泥中,如同人們種的芋頭一般,當地民間故流傳此諺。後來也以此喻人應當謹慎行事,否則性命不保。

二、傳統民俗

母舅公較大三界公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在閩台民間禮俗中,舅舅的地位最高,甚至比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更受敬重。在傳統宴席上,也總是要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上。相關的熟語有“天頂天公,地上舅公”等。

天頂雷公,地骰下母舅公

【注】閩台等地諺語。一般認為,舅權是母係社會遺留的特征之一,這條諺

語表達了舅權在舊時家族社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阿舅拍乃甥,敢吼伓敢呻

【注】莆仙等地諺語。阿舅:舅舅。拍:打。乃甥:外甥。吼:哭泣。伓敢:不敢。呻:呻吟。在民間禮俗和親戚關係中,舅舅的地位是最高的。舅舅即使出手體罰,外甥也隻能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