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民間文藝
唐宋以來,福建人文薈萃,民間戲劇、曲藝等傳統藝術得到很大的發展。每逢年節喜慶或民間各種祭祀活動等,許多地方往往百戲彙集,俳優合會,弦管齊奏,歌舞升平。據統計,在福建曆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和流傳至今的劇種達30多個,占全國劇種總數的十分之一,為各省地方劇種之最。其中既有源遠流長的古老劇種、世所罕見的稀有劇種、風趣活潑的民間小戲、品類齊全的木偶戲,還有紮根落戶的外來劇種。長期以來,它們融會貫通,相互影響,使福建戲劇呈現出勃勃生機。古老的莆仙戲和梨園戲這兩枝南國戲劇奇葩,至今風韻猶存。作為傳播地域最廣、擁有觀眾最多的閩劇,在閩台曆史文化交往中具有特殊價值的薌劇(歌仔戲),還有詼諧風趣、以醜角見長的高甲戲,是福建戲劇中另三個頗有特色的劇種,它們和莆仙戲、梨園戲一道,號稱福建五大劇種,成為福建傳統戲劇的中堅。福建民間音樂舞蹈源遠流長,同時具有濃鬱的鄉土韻味。從總體來看,大致上有民間音樂、民歌以及民間舞蹈等。其中尤以閩中、閩南和佘族的音樂舞蹈以及閩西北等地的山歌頗具特色,是福建民間音樂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清以來,隨之閩南等地移民的大量移入,台灣民間的傳統文藝同樣發生很大的變化。閩南的高甲戲、梨園戲、傀儡戲等民間戲曲,此時紛紛傳入台灣各地,並影響至今。在福建五大劇種中,與台灣民間戲劇淵源關係最為密切的是歌仔戲。清代以來,歌仔戲在台灣以及廈門、漳州等地民間流行廣泛,很受歡迎。民間傳統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劇目,特別引人共鳴。其中陳三、唐伯虎、粱山伯等戲曲人物,更是民眾心儀的對象。如閩南和台灣民間膾炙人口的《陳三五娘》故事,最早出現在明人的話本小說《荔鏡記》。故事述說泉州書生陳伯卿,至潮州找其兄於元宵夜賞花燈時,偶遇富家女黃五娘,陳三一見鍾情,心生愛慕,乃喬裝為磨鏡匠來到黃府。他故意把鏡子打破,因無力賠償,便賣身到五娘家為奴。此後,陳三五娘展開了一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才子佳人之戀。劇情從五娘父母將她許配給富戶林大鼻,到陳三與五娘私奔,而後林大鼻知悉告狀,到五娘投井;及陳三求其兄搬兵來援,至發現五娘遺書及繡鞋後,陳三亦跟著投井自盡。這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來不知打動了多少女子心中的夢情,難怪民間因此有了“跟雞跟狗,甘願跟陳三走”的慨歎了。由於《陳三五娘》的故事在閩南及台灣各地家喻戶曉,流傳廣泛,兩地民間由此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民間諺語。其如:“跟雞跟狗,甘願跟陳三走”、“親像陳三在磨鏡”、“益春伴五娘賞花”、“豬哥姆仔伴五娘賞花”等等,令人難以忘懷。
在本節中,還要著重提及與莆仙戲有關的民間熟語。莆仙戲又稱“興化戲”,主要流行於莆田、仙遊莆仙方言區。為福建五大劇種之一,亦是福建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一般認為,莆仙戲源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成熟於明清兩代。清代僅莆田、仙遊兩地,就有莆仙戲班150多個。經過長期的創造和積累,莆仙戲擁有傳統劇目5000多個,居全國地方劇目之首。莆仙戲的角色行當起初隻有生、旦、淨、末、醜、貼生、貼旦七種,故又稱“七子班”。近代以來,受閩劇、京劇等劇種的影響,各個行當分工較前為細,各行當都有不同的口功、肩功、腰功和扇子功。莆仙戲的音樂唱腔,屬興化語係的興化腔。莆仙戲情節曲折,唱詞典雅,許多劇中融進入了方言諺語,使莆仙方言通過戲劇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過去,莆仙地區民眾的主要文化娛樂生活就是看莆仙戲,聽俚歌,因此在莆仙方言中,有不少熟語源自傳統莆仙戲劇和俚歌,成了閩台方言熟語中頗有特色的內容。
舊時閩台各地的戲曲歌舞演出,一般多為歲時節慶、神誕迎神、普度、祭祖、壽誕、生育、婚喪喜慶等的演戲酬神活動。各地民間戲曲和音樂歌舞的欣賞對象,本來就是廣大民眾,因此,它們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社會和生活,跟隨當地的民風和民俗。在此之中,大量生動的民間俚語熟語運用其中,讓人在娛樂之餘受到教育和啟發。反過來,廣大民眾又對其中的許多故事情節記憶憂新,難以忘懷,於是就編造出相關的熟語,流傳至今,成為民間文學的瑰寶。此外,在各類熟語中,穿插運用民間傳奇小說、民間傳說和歌謠中的有關人物故事或曆史典故,也是閩台民間熟語的一大特色。以下擇要分別加以介紹。
一、戲曲音樂
金生銀旦玉三花
【注】閩台各地諺語。意為在戲劇演員中,以生角最為主要,旦角次之,醜角第三。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注】閩台各地諺語。意為戲劇演員的眼神表演很重要。
三分做功,七分唱腔
【注】閩台各地諺語。意為戲劇演員的唱腔表演十分重要。
前三後七
【注】閩中等地諺語。喻指演戲後台占重要地位。
木匠斧、鑿、鋸;做戲聲、色、氣
【注】閩南漳州等地諺語。喻指凡事都有功夫和要訣。
布袋戲上棚重講古,九甲戲上棚弄破鼓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布袋戲:掌中木偶戲。九甲戲:即高甲戲。意為掌中木偶戲往往側重於演曆史故事戲,高甲戲一開場就敲鑼打鼓。
九甲戲,昆腔做
【注】台灣等地諺語。喻指壞戲唱好曲,耍花招騙人耳目。
七戲腳,報萬兵
【注】台灣等地諺語。隻有七個人演戲,卻擬為百萬之兵,喻指虛張聲勢。
前棚嘉儡後棚戲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嘉儡:即提線木偶。舊時民間規矩,同一地方若有地方戲與木偶戲對台演出,需待木偶戲先起鼓,地方戲方可開演。顯示二者地位不同。
文戲靠嘴,武戲靠腿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意為文戲靠唱和道白,武戲則靠打鬥。
旦角比手對下頦,小生比手對目眉;大花比手過頭來,醜角比手隨便來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意為生旦等藝人的台上表演都有一定的套路和規矩。
棚頂“管甫送”,棚下“車鼓弄”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棚頂:戲台上。棚下:戲台下。管甫送:高甲戲中的一出小戲。車鼓弄:一種閩南民間舞蹈。意為各自表演,各自精彩。
老旦好步
【注】莆仙等地諺語。老旦:戲劇中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好步:走路端莊穩妥。後來引申喻指年長者經驗總是比較豐富。
旦囝步,淨公步
【注】莆仙等地諺語。旦囝:旦角。淨公:淨角。戲劇中旦角步小,淨角步大,區別明顯。喻指一些事容易分辨。
閑吃番薯幹,配酒老鼠幹,看戲四平班
【注】屏南民間諺語。舊時閩西北民間著名傳統小吃有“八大幹”,但民間戲曲在屏南等地卻隻有四平班在演出,所以受人歡迎幷因此成為諺語。??
柴頭囝——有抽有動
【注】莆仙等地歇後語。柴頭囝:提線木偶。有抽有動:提了才動。此後喻指人呆板不靈活,吩咐做一件事就隻做一件事。
三步屆棚頭前
【注】莆仙等地諺語。屆:借用字,到。棚頭前:戲台前。舊時小劇團的舞台小而簡陋,武生演員表演的空間很小,“三步”既形容舞台之小,又言演員步子之大。喻指說話或做事直爽,不善拐彎抹角。
鑼鼓縫攙白
【注】莆仙等地諺語。鑼鼓縫:指鑼鼓聲中。攙白:混雜進戲文的念白。喻指言語不宜時,與氛圍不協調。
戲做好看,嘴須漏加戴
【注】莆仙等地慣用語。嘴須:胡子。漏加:借音詞,忘記、遺漏。喻指美中不足。
憑憑崇聖宮做
【注】莆仙等地諺語。憑憑:完全依照。崇聖宮:在莆田蔌蘆鎮,為當地著名宮廟。民間傳說有一年曾在此演出莆仙戲《搬二嫂》。時隔許久再次演戲,鄉人提不出劇目,就說“憑憑崇聖宮做(演)”,結果卻誤演了《千裏送》。時人戲曰:“大刀沒舉猶則可,安有關公搬一嫂?”喻指生搬硬套會出笑話。
做戲仙,看戲傻
【注】閩台各地諺語。意為台上演戲的可以隨心所欲,灑脫嬉笑;而台下看戲的則要隨著劇情的變化或悲或喜,顯然都是一群大傻瓜。
蘇秦不長進,偷提西公印
【注】泉州等地諺語。這是閩南傳統老戲常演的蘇秦假不第的劇中語,指他雖然出仕歸來,其父母仍不相信。喻指人若屢遭失敗,就連親人也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