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宗教信仰(1 / 3)

第七節宗教信仰?

閩台民間宗教信仰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閩台兩地的原始先民們就有了一些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此後幾千年漫長的曆史曆程中,閩台民間宗教和諸神信仰不斷發展而內涵龐雜。除了閩越先民的早期民間宗教遺存之外,此後更多的是佛道諸神和漢族民間宗教信仰,這些宗教文化內涵在唐宋以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幷長期影響各地的廣大民眾。唐末、宋元時期,福建民間曾經出現大規模的造神運動,這個運動帶有明顯的本土化趨勢。這個時期各地湧現出來數以千計的神靈,絕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有著深厚的生長土壤和社會基礎。不少神靈至今為止在各地民間仍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媽祖神,自宋元以來直至現在,不但在福建各地擁有為數眾多的宮廟,同時還傳播到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地區,在東南亞等地也香火旺盛。其流傳時間之長,傳播地域之廣,影響之大,信徒之多,是福建曆史上任何一個地方神靈無法望其項背的。近現代以來,閩台各地民間的宗教信仰和神靈崇拜內涵大致有祖先和鬼魂信仰、佛道神靈和民間其他俗神信仰以及各種自然神靈崇拜等。民間普遍崇拜的神衹大致有佛教的釋迦牟尼、彌勒、觀音菩薩等,道教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三官大帝等。此外,還有各種民間俗神,如城隍、瘟神、境主神、土地公、有應公、灶神、文昌帝君、媽祖、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平祖師、靈安尊王、廣澤尊王、齊天大聖、水部尚書、扣冰辟支古佛、定光佛和伏虎禪師,以及榕樹公、石頭公、蛇聖公等等。有人曾經作過統計,現代台灣民間的神明大約有100多種,這些神明各司其職,涉及人的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凡是求子、降福、消災、治病等等,都離不開它們,可謂“無處不神”,“無神不拜”。兩地民間的巫術與其他俗信,大致上可以包括蠱毒、符咒、巫醫、仙術、齋醮、占卜、相命、占夢、扶乩、堪輿等。長期以來,在民間信仰觀念的強烈影響下,這些東西依然也在各地民間廣泛流傳。另一方麵,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本身也沉澱著濃厚的社會曆史特征和民族文化心態。閩台兩地的民間宗教信仰,必然也會強烈影響到廣大民眾日常的言與行,幷形成許多相關的習俗和熟語。在閩台兩地,有關民間宗教信仰和鬼神祭祀等方麵的熟語,為數眾多,頗有特色,以下擇要加以介紹。

一、鬼神信仰

神重扛,儂重妝

【注】閩台民間諺語。在閩台民間,神受崇拜的方式,除了安坐在廟裏接受燒香供奉之外,還要抬出去供人瞻仰,以增加它的威嚴與法力。抬得越頻繁、越遠,該廟宇的名氣就越大,香火就越盛。人也一樣,也要通過外表的裝飾來增加自己的魅力。有的地方也說成“人是妝,佛是扛”。

羅漢請觀音

【注】閩台等地諺語。羅漢人眾,觀音隻有一個。羅漢集體做東宴請觀音,席上的酒菜其實都還是羅漢們自己吃了。喻指借題發揮,中飽私囊。

神主牌當祿位供

【注】閩東等地諺語。神主牌:亡人的靈牌。祿位:神明的牌位。意為將鬼當為神來供奉。

家神通外鬼

【注】閩台民間諺語。喻指內部有內奸與外敵通風報信,相互勾結。

近廟忌神

【注】閩台民間諺語。住家離寺廟很近,但卻很少到廟裏燒香拜神,反而疏遠了本地的廟神。比喻對身邊的事物反而不珍惜。也說成“近廟欺神”。

神仙難料五穀價

【注】閩台民間諺語。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頻繁,起伏很大,就是全能的神仙也把握不準市場行情。形容世事變化莫測,難以把握。

數佛做餜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按照所供奉的菩薩的數目,來決定做米餜的數量。比喻凡事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

食神食佛,食了會孤崛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孤崛:指人斷子絕孫,沒有後代。此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失望的信徒們詛咒那些騙取錢財的巫婆神棍的話;另一種是巫婆神棍們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而發的毒誓,意思是如果他們敢欺神騙佛,他們就會斷子絕孫。

北港興,土庫定

【注】台灣民間諺語。諺語將北港和土庫兩地媽祖廟的香火作對比,比喻北港的媽祖廟香火很興盛,土庫的媽祖廟的香火雖然不及,但也是很有靈氣的。

媽祖講無情,大火燒拜亭

【注】台灣民間諺語。這句諺語產生於清代光緒年間北港的大火後,意指天命難違,即使媽祖講情也無濟於事,無法阻止天災人禍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