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
【注】台灣民間諺語。清朝康熙年間修建的台北關渡宮,香火鼎盛,可與北港媽祖的朝天宮分庭抗禮,民間因此流傳此諺語。
大道公與媽祖婆鬥法,風雨齊到
【注】台灣、閩南等地諺語。每年的三月十四日,二十三日,台灣地區的天氣往往是風雨交加,使人惶惑不安,民間傳說這是“大道公”與“媽祖婆”爭鬥造成的。“大道公”即保生大帝,他的誕辰是三月十四日;“媽祖婆”的誕辰是三月二十三日。每年的這兩天,這二位神仙鬥法,大道公想要吹掉媽祖婆臉上的花粉,媽祖婆想要吹掉大道公身上的法袍,各自施展自己的法力,呼風喚雨,於是這二日常常風雨大作。此諺往往用來形容爭鬥雙方打得昏天黑地互不相讓。
白目佛,聖外境
【注】台灣民間諺語。白目佛:指未開靈光的菩薩神像,這裏泛指本地的神靈。本地的神靈到了外地,比在本地更受人尊崇,顯得更靈驗。此諺也比喻在外地謀生要比在本地更容易,更受到人們的歡迎,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人情往往貴遠賤近。意義相近的熟語有“北港媽祖蔭外鄉”。
風大揮媽祖
【注】閩台民間諺語。揮:找。媽祖:傳說原為宋代莆田湄洲島漁女,通巫術,後在海上救父拯兄,死後被奉為海上女神。自宋至清代,先後得朝廷36次褒封。媽祖信仰在閩台最盛。如果平時不信她,風大時才想起她,這也就是“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了。
起風乍八媽祖婆
【注】閩中、閩東等地諺語。乍:才。八:方言借用字,認識,知道。媽祖婆:對媽祖的尊稱。
賊船叫媽祖,商船也叫媽祖
【注】閩南南安等地諺語。意為在海上遇到風浪,無論好人壞人,都要求助於媽祖神靈。
灶君公三日上一次天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灶君公:即灶神。民間認為灶神會經常上天報告他所在的主人家的善惡,因此,一般人家都要不斷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為善去惡。
灶神不拜拜山神
【注】閩東寧德等地諺語。喻指舍近求遠。
得罪土地公飼無雞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土地神是由中國古代的社神演變過來的,至今為止在各地民間仍然廣受崇祀。不過在後來,土地神的“神職管轄權限”不斷縮小,僅為管理某一境鋪或鄉村的小神。各地的土地廟一般都很小,廟中的土地爺多為泥塑,其身穿長袍、慈眉善目,是一位長須飄灑、道貌岸然的白發老翁。有的地方同時供祀土地奶奶。民間俗稱為“土地公”、“土地婆”。盡管土地公是一個小神,但是閩台民間對他還是崇敬有加,每逢朔望或年節,民間都有一些祭祀活動。每逢建屋動土等涉及土地公管轄範圍內的事,一般民眾也要事先祭祀,請其保佑和關照。每逢新年,民家多在神龕上貼“福德正神”神位。本條諺語所說的“得罪了土地公,連雞鴨都養不活”,也就是這個道理。後來也引申喻指倘若冒犯地方惡勢力,則雞犬不得安寧。
土地公無畫號,虎不敢咬人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如果沒有土地公的畫號(署名),老虎絕對不會去吃人。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小販,某日夜宿山中的土地廟,半夜忽然聽到土地公對靡下的老虎說:“明天你可以捉一隻白蹄的母豬來吃。”第二天早上,小販在下山途中看到一個腳穿白鞋的女人,立刻想到昨晚在土地廟裏聽到的話,就將她護送回家,並告訴這個女人今天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可出門。當晚,老虎來到這個女人的家附近,發現已是警戒森嚴,根本無法捉到那女人,隻好悻悻離去。此諺後來用來比喻事情的發生並非偶然,一定是有人在幕後操縱。
土地公、土地婆,祈汝蟶、祈汝蠔,恪時麼都無
【注】閩南、台灣民間諺語。“蟶”與“蠔”是兩種海產品。祈:答謝的意思。土地公、土地婆,如果你們能夠保佑我,我以後會答謝你們蟶和蠔。可是到了該答謝的時候,卻什麼也沒有。形容有些人對神靈的許願常常是空頭支票,言而無信。
火燒金銀店,獻給土地公得
【注】閩南等地諺語。金銀店:出售金銀錢紙的冥品店。喻指空頭人情。
格頭嶺土地公,嘴吃屁股痛
【注】閩南龍海等地諺語。格頭嶺:龍海榜山鄉地名,相傳當地土地公塑像的木屑可做藥,故人們前來燒香時,擺上供品後,總要從土地公塑像後麵倒些木屑回家,故有此說。後來民間常以此喻指受人禮物,任人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