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家庭生活
一、家庭親情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傳統倫理道德和家庭禮俗,長期影響著閩台兩地民間的家庭親情和人生。在封建社會,家庭的結構一般都以具有完整的血緣係代為主體。子孫滿堂、人丁興旺是每一個家庭的傳統追求目標。在多子多福傳統觀念支配下,一些大家庭往往聚有數十甚至上百人。四代同堂、五世其昌的現象在許多城鄉幷不少見,三代共處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成為主體。在傳統封建禮教的長期影響下,家庭中的家長擁有最高權威,其他成員大都處於從屬或被支配的地位,關係幷不平等。在典型的家長製家庭中,家長握有經濟大權,處於支配地位,統一安排家庭成員的衣食用度,子孫婚嫁、房產、祭祖乃至打官司等大小事務,均由家長決定或出麵主持,其他成員則承擔各自應盡的義務。家庭一般成員除了必須聽從家長的訓教外,兄弟姐妹亦須服從長兄或長姊,此即謂“尊卑有序、長幼有別”,不能越位。作為農業文明古國,很早以來中國民間就流傳男耕女織的傳統生產方式,舊式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俗,更是深入人心,影響久遠。廣大婦女除了承擔生兒育女的家庭職責外,還要攬下幾乎全部的家庭雜務。除此之外,許多鄉村的婦女還要承擔起主要勞動力的角色。在封建社會的夫妻關係中,男尊女卑等傳統觀念,注定了她們低下的社會地位。一些有錢有勢的男子可以一夫多妻,但婦女卻隻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有的甚至淪落到被典賣的境地。
另一方麵,家族製度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舊時人們常常以家族的實力為後盾,利用家族的力量,為自身謀求更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利益,在此過程中又進一步加強了血緣家族的觀念。不少家族還形成許多傳統的家教和族規,用以約束子孫後代。另外,在曆史上,家族之間為了各種利益而發生的對抗、械鬥,從明代前期一直延續到清末近代,從泉州、漳州到台灣,成為一種陋俗。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長期以來,閩台各地逐漸形成並流傳著大量相關的民間熟語。主要題材有家庭關係;父子、婆媳、夫妻以及兄弟關係等。其如“家和萬事興”、“多子多福”、“一人三囝,六代千丁”、“父無嫌子醜,子無嫌父窮”、“好田地不如好兄弟”、“撲虎掠賊,也著親兄弟”、“好囝事父母,好查某事家官”等等。以下擇要加以列舉。
家和萬事興
【注】閩台等地諺語。隻有家庭和睦,事業才能興旺。此為古訓,亦是一條淳樸的真理。
在家千日好,出門萬般難
【注】閩台等地諺語。喻指家庭親情勝過一切。亦為古訓。
家家都有八出戲
【注】閩北順昌等地諺語。喻指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桶無箍會散,家無主會亂
【注】閩南漳州等地諺語。意為家長的重要性。
大尊大,細尊細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大:指長輩;細:指晚輩。傳統禮俗要尊重長輩,對晚輩也應以禮相待。
皇帝老爸,不值乞食父母
【注】閩南等地諺語。不值:不如。喻指父子親情。
家裏一個白頭翁,恰贏三個土地公
【注】閩南泉州等地諺語。喻指家中老人的重要性。
父無嫌子醜,子無嫌父窮
【注】閩南等地諺語。父子親情,天性使然。
樹大要分叉,囝大要分家
【注】閩台等地諺語。此為家庭發展的自然規律。
打虎掠賊,也著親兄弟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打老虎,抓強盜,顯然是十分危險的事,弄不好會搭上自己的性命。遇上這種生死攸關的事情,隻有親兄弟才可能不顧一切地出手相助。此語規勸人們要珍惜兄弟之情,骨肉親情。閩中、閩北等地或說成“打虎也著親兄弟”,意思相同。
好田地不如好兄弟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再肥沃的田地也比不上齊心協力的兄弟。親情是最重要的,隻有兄弟相互關心支持,就能克服困難,創造出成功的事業。?
兄弟若同心,烏塗變成金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烏塗:黑色的泥土。以黑色的泥土可以變成金子,來形容如果同胞兄弟能夠齊心協力,就可以做成許多大事。
相拍無過田岸
【注】閩南漳州等地諺語。意為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終歸是家庭內部的矛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親情像把鋸,有來著有去
【注】閩台等地諺語。喻指親友之間的交往應是互動的,有來有往的。
皇帝也務草鞋親
【注】閩台等地諺語。務:方言借用字,有。喻指貴人也難免有些窮親友。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毋識了
【注】閩台等地諺語。表:泛指表親。第一代是親家,彼此之間還會往來;第二代隻是表兄弟,表姐妹,偶爾會往來,但關係已經疏遠了;到了第三代,也許都不認識了。此諺反映了社會姻親關係的普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