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生產生計(1 / 2)

第三節?生產生計

一、農業生產

閩台地區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時期,原始人類就已經有了一些粗放的農業生產活動。秦漢以後,隨著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不斷輸入,福建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及至明清時期,閩台各地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基本穩定和成

熟的發展階段。除了水稻等種植之外,各類農副產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如植樹造林和種茶樹、養蠶植桑等生產活動,在這一時期開始得到加強,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涉及的麵更加廣闊。千百年來,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業生產和勞動一直是關係到廣大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大事,它必然要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因此,閩台各地民間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也自然形成了一些相關的社會理念和農業生產經驗之類諺語,以下擇要加以介紹。

千年田地八百主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一塊田地在一千年的時間裏,換了八百個主人。田地是農業社會的標誌,是農民的命根子,然而隨著時光的變幻,田地的主人也在不斷變更。喻指光陰荏苒,世事多變。

百般生理路,伓值掘田塗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生理:生意。伓值:不如。掘田塗:指種田。在以農為本的傳統農業社會,傳統觀念認為務農是人們最可靠的謀生手段,它比從事其他任何行業都要實在和穩定。與此類似的諺語還有“百般工藝,伓值鋤頭落地”等。

坐貫行商,較輸開荒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較輸:不如的意思。開荒:務農。意謂與其經商做買賣,還不如開荒種田更實在。這是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觀。

生意錢,顧眼前;鋤頭錢,萬萬年

【注】閩北、閩中等地諺語。意與上條類似。

田好靠人做,船快靠人搖

【注】漳州等地諺語。意為種田與搖船一樣,都靠人為。

做田無功夫,儷八骹手粗

【注】閩中等地諺語。做田:務農。功夫:技能。儷八:方言借用字;儷:隻,僅。八:懂,知道;隻要……就行。骹:腳。意為種地的不需要太多的知識技能,然而最重要的是能吃苦,不怕累。

做田毛命,節氣把定

【注】閩中等地諺語。做田:種田,務農。毛:方言借用字,沒有,不。毛命:不憑命運。意為種田不憑命運,關鍵是掌握好節氣和農時。

春爭日,夏爭時,農事宜早不宜遲

【注】閩中、閩東等地諺語。春耕夏收,幾乎要爭分奪秒。

種在犁上,收在鋤上

【注】閩北建寧等地諺語。意為農業耕作要深耕勤鋤,才有好收成。

光犁不耙,虛過一夏

【注】閩北、閩東等地諺語。意為春耕要深耕細耙,作物才有好收成。

秋犁金,冬犁銀,春犁土

【注】閩北、閩東等地諺語。意為農耕犁田要掌握季節和農時。

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收成勝一年

【注】閩北建陽等地諺語。意為深耕、細耙和勤於鋤草的重要性。

田塍未劈光,好比田園在拋荒

【注】閩北、閩東等地諺語。田塍的草沒有劈光,勢必會影響莊稼的生長。

九黃十收,十黃九收

【注】閩北、閩中、閩南等地諺語。意為稻子九成熟開鐮,可得十成收成,等到十分黃熟,脫粒多,隻得九成收成。

秧好蜀半粟

【注】莆仙等地諺語。蜀半:一半。粟:穀子。亦喻指好的開端,往往是事情成功的一半。

好田雙頭溝

【注】莆仙等地諺語。雙頭:田地的兩頭。溝:小河。好的田地兩頭均有水源,就不愁天旱了。

那當田等秧,伓通秧等田

【注】莆仙等地諺語。那當:借音詞;隻應該。伓通:不要,不可以。種田時要事先耘好田,然後等插秧。不能未耘田,讓秧苗等田,此為老農經驗之談。亦喻指做事要有次序,不可主次顛倒。

早插蕃薯母,晚插蕃薯仔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為番薯要早栽。

半暝踏車踏落溝

【注】莆仙等地諺語。半暝:半夜。車:舊時靠人力踩踏汲水的龍骨水車。溝:小河。半夜起來到地裏踏水車汲水,因為夜色朦朧或粗心,沒有察看和堵好田壟的缺口,到天亮一看,夜間辛苦踏車所汲的水,都已經全部流回小河了。這種事在舊時的農業勞動中時有發生。此句亦喻指因為做事粗心大意,最後落得勞而無功的結果。

讀書讀五經,采茶采三芯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為采摘茶葉要采嫩芽。

寸草鍘三刀,料少也上膘

【注】閩北建陽等地諺語。意為草料要細鍘,以利於牛羊長膘。

二、傳統手藝

閩台地區的手工藝生產活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先民,幾千年前,他們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進行原始的紡織、製陶和土木加工等活動。秦漢以後,隨著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大量輸入,福建地區的手工藝生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及至明清時期,社會商品經濟逐漸繁榮,海內外貿易發展迅速,隨著閩台兩地人民的密切交往和技術交流,海峽兩岸傳統手工藝生產也得以不斷發展。與此同時,與此相關的各種諺語也在兩地民間廣泛流行,這種現象直至近現代依然如此。以下擇要加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