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象農諺(3 / 3)

穀雨鳥上肥

【注】台灣等地諺語。穀雨時節,正值暮春,花果結實,飛鳥飽食,亦漸肥大,故有此說。

穀雨鳥鳥做母

【注】台灣等地諺語。暮春時節,陽氣躁動,各種飛禽走獸交配頻繁,故有此說。此外,民間還有穀雨時節“雞仔鴨仔,大大細細欲做母”等類似的熟語。

7.立夏。立夏即夏天來臨之意。此時由於氣溫上升,大部分作物迅速成長。閩台各地有關立夏的熟語如:

立夏小滿,江滿河滿

【注】閩中等地諺語。立夏、小滿這兩個節氣期間,雨水充沛,閩江等流域江水漫漶,開始進入汛期。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在立夏小滿這兩個節氣期間,南方進入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雨水充沛。

立夏雨水潺潺,稻仔割無塊放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謂立夏時節多雨水,早稻就可能豐收。

初一落雨有花結無籽,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

【注】台灣等地諺語。立夏時節,早稻即將抽穗。這時不宜下太多的雨,否則水稻容易倒伏,稻花無法授粉,將會影響早稻收成。故民間諺語有此說。

8.小滿。小滿時節,陽光充足,稻麥結穗,漸漸滿實,故曰“小滿”。閩台各地有關小滿的熟語如:

小滿梅,犬仔伓食碗底糜

【注】閩中等地諺語。伓:不。糜:粥。意為小滿梅雨,預兆夏糧豐收。

小滿麥滿仁

【注】閩台各地諺語。小滿時節,麥穗結實飽滿。

大落大滿,小落小滿

【注】台灣等地諺語。大落:雨下得大。小落:雨下得小。小滿時節,各種農作物正在結穗,需要雨水的滋潤,故民間諺語有此說。

雨落二八九,後月舉戽鬥

【注】台灣等地諺語。小滿時節,雨如果從月底下到下個月,田地積水多了,就要用戽鬥把水淘幹。這一時節各種農作物需要雨水的滋潤,但也不能太多,多則積澇成災,妨礙作物生長。

9.芒種。意即這一時節有芒的作物如稻、麥開始成熟,收成在望。這時南方開始進入梅雨季節,雨水特別多。閩台各地有關芒種的熟語如:

芒種降雨火燒街,夏至降雨濫蒲蒲

【注】閩中等地諺語。火燒街:形容幹燥炎熱。濫蒲蒲:方言,濕淋淋。

芒種日下雨預示當年幹旱炎熱,夏至日下雨預示當年雨水充沛。

雨打芒種頭,魚蝦目宰流

【注】閩中古田等地諺語。目宰:方言借用字,眼淚。喻指芒種日下雨,預示當年幹旱。

芒種落雨火燒溪,夏至落雨勾破鞋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謂芒種日下雨預示當年幹旱,夏至日下雨預示當年雨水多。莆仙等地類似的諺語有“芒種落雨火燒溪,夏至落雨爛草鞋”。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

【注】台灣、閩南等地諺語。意思是說芒種時節下多了雨,到六月天氣就會酷熱,所以芒種時節最好多晴少雨。

五月芒種雨,六月火燒埔

【注】台灣、閩南等地諺語。埔,指草編織的席。如果芒種時節下雨,那意味著六月有酷暑大旱,炎熱的天氣似乎使睡覺的草席像被火烤過一樣。

芒種夏至,檬仔落蒂

【注】台灣等地諺語。檬仔:檬果的俗稱。落蒂:成熟,熟了。芒種夏至時節,台灣地區的檬果已經成熟了。

芒種蝶,討無食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討無食:尋找不到食物。在芒種這個期間,百花凋零,蝴蝶要采花也很困難。

10.夏至。顧名思義,即夏天到來了的意思。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此日,白天漸短,黑夜漸長。這時又是農作物收成和再播種的時期,農民們往往十分忙碌。閩台各地有關夏至的熟語如:

夏至日,冬至暝

【注】閩南等地諺語。日:指白天;暝:指夜間。意指一年之間,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夜間最長。

年冬好收,查某人發嘴須

【注】台灣等地諺語。查某人:對婦女的稱呼。夏至時節,夏收夏種的田間勞作非常忙碌,連婦女都忙得沒空洗臉,所以台諺有此說。

夏至有雲三伏熱,夏至無雲三伏冷

【注】台灣等地諺語。與此相關的還有諸如“夏至響雷三伏熱”、“夏至起風三伏熱”等諺語。民間認為,夏至這一天天上如果有雲、打雷或起風,三伏天就會熱,反之三伏就會冷。因此人們當然希望夏至這一天無雲、無雷和無風,免得三伏熱得難熬。

夏至,台風著出世

【注】台灣等地諺語。夏至時節,台風開始活躍。此句意為此時台風開始出現,出海航行和捕魚者須注意安全。

夏至日出火

【注】閩中等地諺語。日出火:形容夏日炎炎。

夏至乍出黴,大雨十八回

【注】閩中等地諺語。乍:才。出黴:發黴。福州地區氣候潮濕,春季室內常發黴。如果遲至夏至才發黴,說明該年雨季來得晚,預示夏初雨水充沛。

北風送夏至,早粟無代致

【注】莆仙等地諺語。早粟:早稻。代致:事情。夏至不刮北風,預兆早稻豐收。

11.小暑。這一時節天氣已開始熱了,但未到酷暑的地步。閩台各地有關小暑的熟語如:

小暑雨,餓死鼠;大暑雨,餓死牛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為小暑、大暑時節皆不宜雨。

小暑北風水流柴,大暑北風天紅霞

【注】莆仙等地諺語。小暑時節刮北風兆洪澇災害,大暑時刮北風則預兆天晴無雨。

小暑溫墩大暑熱

【注】台灣等地諺語。意思是說小暑不要太熱,農作物才有好收成,若太熱就不利於穀子結實,影響收成。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

【注】台灣等地諺語。驚:怕的意思。此時是台風活躍的季節,小暑吹東風,大暑的傍晚出紅霞,就預兆著台風來臨。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節氣,故稱大暑。閩台各地有關大暑的熟語如:

大暑熱沒透,大水風台到

【注】台灣等地諺語。意為如果大暑不熱,就必有洪水和台風的災害,影響農作物收成。所以民間諺語又說:“大暑熱沒透,收成著無夠。”

13.立秋。表示秋天到了,天氣由酷暑逐漸轉為涼爽。閩台各地有關立秋的熟語如:

六月秋,緊溜溜;七月秋,秋後油

【注】台灣等地漁諺。是說立秋若在農曆六月,冬天就來得快,討海的日子就緊;若在七月,冬天來得遲,討海的時間就長些,能夠多捕一些魚蝦,秋後的收入就多了,所以說“秋後油”。

六月立秋緊稠稠,七月立秋秋後油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謂六月立秋很快就轉涼,若七月立秋,則秋後又轉熱,熱得大汗如流油。此句與台灣民間的類似諺語意思截然不同。

雷拍秋,晚冬一半收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如果在立秋這一天打雷,那晚季的收成將隻有一半。也說成“雷打秋,明年一半收”。

雷貢秋,稻仔尾白溜溜

【注】台灣等地諺語。台灣各地農民最忌立秋這一天打雷,認為立秋打雷,稻苗將歉收。類似的諺語還有諸如“雷打秋,年登高地半收,低地水漂流”;“雷貢秋,稻仔像嘴須”等。

立秋無雨最堪憂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立秋之日不下雨,那將來很可能出現旱情。

14.處暑。處,是止的意思,處暑是說暑氣到此而止。但閩台地處亞熱帶,有時天氣仍炎熱如夏,稱為“秋老虎”。閩台各地有關處暑的熟語如:

處暑日,曝落格

【注】閩南等地諺語。落格:地底。意謂在處暑節令,天氣特別酷熱,甚至於熱得透過土層下。

處暑,曝死老鼠

【注】台灣等地諺語。此句諺語說明處暑的氣溫仍然暑熱灼人。與此意思類似的還有諸如“過處暑,傍壁穿褲”等諺語。

不驚七月半鬼,隻驚七月半水

【注】閩台各地諺語。處暑時節,恰逢七月鬼節,此時台風十分活躍,台風帶來的暴風驟雨,常引發洪水泛濫,對農業和漁業生產都會造成巨災,因此人們畏懼其甚於鬼,民間故有此說。

15.白露。入秋之後,氣溫漸降,夜間露水會凝結成點點滴滴的白色水珠,故稱此節氣為白露。閩台各地有關白露的熟語如: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注】閩台等地諺語。白露過後,控製南方的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南退東移,北方冷空氣南下,由於夏天剛過,地麵貯存的熱量還較多,白天在太陽光照射下,氣溫上升很快,人們感覺還較熱。但到了夜間,地麵的輻射熱迅速向大氣擴散,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隨著夜間露水的降臨,人們有一夜冷過一夜的感覺。?

白露,雨去厝

【注】莆仙等地諺語。去厝:回家。喻指不下雨。

白露三日,菅草出芒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白露三天後,菅草定出芒花。

白露筍,一支發,一支穩

【注】台灣等地諺語。發:閩南語成長之意。穩:穩妥之意。白露之時,最宜於白筍成長。

白露湧開,夠大天頂

【注】台灣等地諺語。白露時節,東北季風漸強,海浪滔天,舟船不宜於出海,故台諺有此說。

16.秋分。意為秋已過半,此時天氣開始逐漸涼爽。閩台各地有關秋分的熟語如:

二八亂穿衣

【注】閩台各地諺語。二八,指二月和八月。秋分時節,天氣冷暖不定,人們穿衣也隨之換來換去,故曰二八亂穿衣。

秋分暝日對分

【注】台灣等地諺語。秋分日,此時南北半球受陽光照射相等,白晝黑夜各占十二個小時,所以民間諺語有此說。秋分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紅柿若出頭,羅漢腳仔著目水流

【注】台灣等地諺語。羅漢腳仔:閩南語指年紀較大的單身漢。秋分時節,柿子成熟,顆顆丹紅。而此後天氣漸冷,夜又漸長,單身漢更難耐長夜的孤獨和寂寞。

17.寒露。顧名思義,指此時露水變冷了,說明已到了深秋時節,天氣轉為寒冷。閩台各地有關寒露的熟語如:

寒露風,穀倉空

【注】閩北等地諺語。意為寒露時節起風,對農事不利。

寒露麥,霜降豆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豆:指花生,閩南人將花生稱為“土豆”。在寒露之後麥粒逐漸飽和,而花生的香味在霜降之後出現。

九月台風無人知

【注】台灣等地諺語。農曆九月也會偶發台風,提醒人們還是要防備,不要麻痹大意。

18.霜降。時屆深秋,寒氣已至,霜凍始降,草木零落,故曰霜降。閩台各地有關霜降的熟語如:

霜降水,餓死鬼

【注】閩北等地諺語。意為霜降時節多雨,則穀物會歉收。

霜降稻仔未出齊,牽牛加以犁

【注】台灣等地諺語。意為第二季水稻到了霜降節氣,還沒有全部結穗,就應當犁掉,因為已經沒有收成的可能了,隻好改種其他作物。

霜降,風台走去藏?

【注】台灣等地諺語。霜降時節,已屆深秋,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此時已不再有台風了,不用擔心有台風來臨。

19.立冬。時屆初冬,天氣逐漸轉為寒冷。閩台各地有關立冬的熟語如:

十月裏來小陽春,三日無水亂紛紛

【注】台灣等地諺語。由於閩台處於亞熱帶的地理環境,初冬時節有時也會出現悶熱的天氣,稱為“小陽春”;此時不下點雨,天氣就悶熱得令人難耐,民間故有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