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一,暝報七,黃昏報三日,雞啼報十一
【注】閩南等地諺語。指冬季風信突轉方向,白天刮起北風,一天就能停;晚上刮起北風,要七天才會停止;傍晚刮起北風,卻要三天才會停止;若雞鳴天快亮時刮起北風,就要等十一天才能停止。
風台做了無回南,十日九日濕
【注】閩南等地諺語。台風無回南,就還有長時間的下雨天。
春甲子雨,赤地千裏
【注】閩南等地諺語。赤地:指寸草不生的地麵。如果在春天的甲子日下雨,那麼當年將有大旱,屆時氣候炎熱,地麵植物枯萎,饑荒遍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
【注】閩南等地諺語。茫:指霧氣茫茫;曝:指太陽暴曬;做大水:指鬧水災。如果在春天老是霧氣茫茫,那意味著當年有大旱情,連水鬼都會被曬死;如果夏天霧氣茫茫,則意味著將會有水災。
春寒雨若濺,冬寒叫烤旱
【注】閩南等地諺語。雨若濺:形容雨下個不停的樣子;烤旱:指天旱。如果春天較往年寒冷,則春雨會下個不停;如果冬天酷寒,則意味著來年將有旱情出現。
春暴畏始,冬暴畏終
【注】閩南等地諺語。暴:指風暴;畏:這裏指提防。春天的風暴往往是由強轉弱,因此要提防它的開始階段;冬天的風暴在將要結束時最強,因此要提防它的後期階段。
電光西南,次日晴幹
【注】閩南等地諺語。電光:指閃電;晴幹:指大晴天。如果下雨時,閃電出現在西南方向,那第二天將是大晴天。
電光明亂,無風雨暗
【注】閩南等地諺語。如果下雨時閃電是無規則的頻頻閃起,那第二天不是刮風就是下雨。
電光西北,雨落透暝
【注】閩南等地諺語。透暝:一整夜的意思。如果下雨時閃電出現在西北,那這場雨將一直下到天亮。
冬己卯風,稠內空
【注】閩南等地諺語。稠:指家畜欄。如果在冬天的己卯日刮大風,那意味著家畜在今冬明春期間,因為氣候的原因容易生病難以存活,家畜欄裏可能會空空如也。??
海水發光,明旦做風
【注】閩中平潭等地諺語。海水發光兆風。類似的有“海水臭,風台到”等。
春看山頭,冬看海麵
【注】閩中、莆仙等地諺語。春天的山頂和冬天的海麵有霧氣,都是將要下雨的征兆。
春看山頭,冬看海口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春天欲下雨,則西北山頭先有霧障。冬天欲下雨,則東南海口雲霧茫茫。
春壺公戴笠,夏筆架縛腰
【注】莆仙等地諺語。壺公:莆田壺公山。筆架:莆田山名,在常太鎮,山峰高峻。春天壺公山頂雲霧彌漫,夏天筆架山腰的白雲繚繞,都是下雨的前兆。
壺公戴笠,雨落劈加劈
【注】莆仙等地諺語。壺公:莆田壺公山。劈加劈:雨落的擬聲詞。壺公山在莆田荔城以南10多公裏的平原之上,山勢高峻,瀕臨海灣,每當天氣驟變時,山巔就有積雨雲籠罩,當地民眾喻為“戴笠”,它是大雨來臨的先兆。
鼓山戴帽,水缸頌裙
【注】閩中等地諺語。鼓山:在福州東郊,海拔九百多公尺,為福州最高的山。戴帽:形容雲霧籠罩山頭。頌裙:方言,穿裙子,形容水缸的下半截反潮。
鼓山山頭雲霧籠罩和水缸反潮以及下條說的煙氣不散等現象都是由於空氣中水含量高的表現,是將要下雨的征兆。
火煙纏厝雨就遘
【注】閩中等地諺語。火煙:方言,煙氣。厝:房子。遘:方言,到。炊煙纏繞著屋頂,往往兆示著下雨。
燕來三月三,燕去七月半
【注】閩中、閩北等地諺語。燕子是各地民間喜愛的吉祥鳥。每年春天,燕子從北方飛來,秋天又飛到其它地方。人們熟悉它春來秋往的遷徙規律,於是就有了這一說法。
蜻蜓滿天白蟻飛,燕子低飛大雨吹
【注】閩中等地諺語。蜻蜓白蟻滿天飛,燕子低飛,均兆雨。
牛叫大日頭,羊叫簷前流
【注】閩中等地諺語。牛叫主晴,羊叫主雨。
夏至未到蟬叫旱
【注】閩中等地諺語。夏至前蟬叫兆旱。
一隻白鷺晴,兩隻白鷺雨,三隻白鷺做大水
【注】閩西上杭等地諺語。白鷺單飛主晴,以此類推。
鷓鴣起早叫,兩天雨就到
【注】古田等地諺語。鷓鴣早叫,兆示雨到。
蝙蝠飛出洞,明朝好天公
【注】閩北將樂等地諺語。蝙蝠出洞兆晴天。
豬咬草,寒流到
【注】閩北、閩中等地諺語。豬咬草到豬圈,意味著天氣即將寒冷。
雞曝翼,出大日;雞曝腿,做大水
【注】莆仙等地諺語。春天若看到雞在地上展翅曬太陽,預示晴天。若看到雞在伸腿曬太陽,則預示將下大雨。
小雞爬上雞婆背,定有大雨來
【注】閩北建寧等地諺語。母雞負小雞,兆雨來。
魚肚朝天,大雨漣漣
【注】閩北、閩中等地諺語。大雨來之前,氣壓一般都較低,魚因缺氧而肚皮朝天,因而可兆雨到。
毛蟹爬高,會做大水
【注】閩南南安等地諺語。毛蟹:河蟹。做大水:發洪水。
(二)時令節氣
從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時令節氣,與傳統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眾所周知,傳統農業生產由於受到自然氣溫、雨量、物候等方麵的製約,必須根據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變化,來安排各個生產環節,以便科學有序地從事生產勞作,使農業生產能夠適應自然規律而獲得豐收。早在上古時期,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在不斷積累掌握自然氣候規律和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根據一年的季節和氣候變化,把一年365日平分為二十四個時段,科學地劃分出一年的農業生產環節,創造了與傳統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勞動實踐中,閩台兩地人民對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自然氣候和時令節氣,同樣予以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在不斷認知掌握本地區自然氣候規律和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閩台人民也創造了大量的時令節氣和自然氣象的熟語。這些熟語長期以來廣泛流傳於閩台各地,對海峽兩岸的農業生產和有關勞作,曾經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提醒人們在一年四季中應當做什麼,許多諺語因此得以流傳下來。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氣候和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而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閩台民間廣泛流傳的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諺語,不但是對我國古代傳統農事季節經驗的實踐、補充和印證,說明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符合自然規律,具有指導農、漁等生產實踐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同時還具有鮮明的中國東南地區傳統農業和海洋文化的區域性特征。閩台地區雖然有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但在從事傳統農、漁業等生產中,仍然不能脫離其規律性的指導。
以下對閩台民間流傳的二十四節氣和農曆月令的部分熟語,分別加以介紹。
1. 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冬去春來,草木複蘇。古人雲:“一
年之計在於春”。古代閩台兩地都有祭先農、迎春牛等傳統儀式,以此揭開了一年農事的序幕。閩台各地有關立春的熟語如:
一年趁雙春,三年趁一閏
【注】閩南等地諺語。如正月立春,同年十二月底又逢第二年的立春,謂之“雙春”,預示明年冬節氣候會提早,應作好各項農事的準備工作。
立春趕春氣
【注】台灣等地諺語。意為要趁立春的節氣安排一年的農事。
2.雨水。是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時節,春雨飄灑大地,滋潤萬物,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和生長。閩台各地有關立春的熟語如:
雨水節,接柑仔
【注】台灣等地諺語。意為雨水節氣可以接種柑橘和播種其它作物。
3.驚蟄。曆書曰:“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這時春暖乍寒,綿綿春雨中時有電閃雷鳴,將冬眠的昆蟲都驚醒了,蠶也破殼而出。農民們開始忙著春耕春種。民間認為驚蟄當天春雷乍響,必為豐收之年,如響於驚蟄之前,則此年雨水必多。閩台各地有關驚蟄的熟語如:
驚蟄未遘雷先發,七七四十九日不見天
【注】閩中等地諺語。遘:到。七七四十九:虛數,言其多。不見天:指沒有晴朗的日子。每年的初雷一般都出現在驚蟄前後。在驚蜇日前就響起春雷,說明當年暖濕空氣特別活躍,預示雨季將特別長。
未驚蟄先發雷,四十九日雲不開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驚蟄前雷發聲,要連綿四十九天陰雨不止。類似的諺語還有“驚蟄未發雷發先,要落七七四十九日(雨)”、“雷損蟄,雨落四十九日”等。
4.春分。春分的意思為春已過了一半。曆書曰:“日行周天,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時節,春意盎然,百花萌發,萬物成長。是各種作物生長的好時節。閩台各地有關春分的熟語如:
春分秋分,暝日平分
【注】閩台等地諺語。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晝夜長短均等,故曰暝日平分。
春分種子土內伸
【注】閩南等地諺語。伸:出芽。春分是播種的季節,下種後的大豆、花生等開始露出幼芽。
5.清明。曆書曰:氣清景明,謂之清明。清明時節,春暖花開,鶯飛草長,人們紛紛出郊踏青,掃墓祭祖。這一時節,由於晴雨相間,冷熱無常,人們對此也引出許多熟語話題。閩台各地有關清明的熟語如:
清明穀雨,寒死老鼠
【注】閩中、閩北、莆仙等地諺語。寒:凍。指清明穀雨時節天氣還很冷。
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清明穀雨這個時節天氣尚冷,有時連老虎也經受不起凍。
來不見清明,去不見七月半
【注】閩南等地諺語。指燕子在此季候準時飛來飛去。
風吹上元燈,雨打清明紙
【注】閩南等地諺語。上元:指元宵節。民間認為,上元節有風,到了清明就會下雨。雨打清明紙:指上墳獻紙錢而遇雨。
雨打上元燈,日曝清明種
【注】閩南等地諺語。上元有雨則清明必苦旱。此條意與上條相反。
清明前,栽竹片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在清明時節,哪怕你是插片竹片,也能成活。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尤其在清明前後,栽種各種植物更容易成活。
三月無清明,四月無立夏,新米舊米價
【注】閩南、台灣等地諺語。清明通常在三月,立夏在四月,如果不是在相應的月份,說明節氣反常,必有天災,屆時糧食歉收,會造成米價上漲。
清明穀雨,大細做母
【注】閩南等地諺語。意為清明穀雨時節,大小母雞都很會生蛋。
6.穀雨。穀雨時節,雨生百穀。此時氣候溫暖,春雨細潤,禾苗茁壯成長,草木欣欣向榮,百鳥歡快飛翔。閩台各地有關穀雨的熟語有:
穀雨立夏,寒死老郎罷
【注】閩中等地諺語。郎罷:方言,父親。唐顧況詩“囝別郎罷,心摧血下”。自注:“閩人呼兒曰囝,父為郎罷。”
穀雨鳥,到了了
【注】閩南等地諺語。這一期間,正值各種飛禽繁殖期,它們經常聚集一起,亦喻客人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