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薄情厚往事悠悠(1 / 1)

我要講的是一個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時下城裏的孩子是斷然很難相信我的故事,我與紙的那一段情,就發生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我上學是在七十年代,那過去的歲月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上學時用紙的艱難一直無法忘懷,常使我回憶和感慨。

雖然當時我的家境在家鄉的農村來說,並算不上特別貧困,因為我的父親在外工作,每月還有幾十元錢的工資接濟家中,但就連我這樣的家境,那時要買本像樣的作業本也是難上加難,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作業本是靠買幾分錢一張的紙自己訂,那時常常連質量好的自紙也買不著,隻能買其他質量很次的紙用。自己訂的作業本正麵用完了就反麵當草稿紙用,當反麵也用完時,還不能丟棄,還要在上麵寫毛筆字,這時別以為就完成使命了,抽煙的人還要拿它來卷旱煙或留下來包東西,有時還點火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不管怎麼,能有錢買得起紙訂本子寫字,也不是經常能保證,因此,學生們經常自己想辦法,或者將貼在大街上的標語、大字報之類的東西揭下訂成本子,用反麵寫字,因為這類東西在當時是最好找的了;或者還有一個不花錢就有紙用的好辦法,就是生產隊用化肥、水泥時,要個牛皮紙袋,拆後訂成本子,倒還好用。但常因僧多粥少很難得到,更多的時候就要以大地為紙,寫生字,演算題,拿根小本棍在地上寫。要是硬地,便可將廢電池砸爛,取出碳棒當筆,還挺好用的。

就這樣我十年的中小學生涯與紙結下了一段特殊的情意,帶著這段情意踏人了大學的校門,以至雖然後來生活不斷變好,不用為紙而發愁,還用上了辦公紙,但自己從不隨便浪費一張紙,自己的孩子上學後,還經常用我過去的故事教育她。

2001年12月15日刊登於《銀川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