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永遠消逝(1 / 3)

第三十五章 永遠消逝

兼具內戰、獨立戰爭和共產黨革命三種性質的越南戰爭,在肯尼迪總統任期內一直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1961年,肯尼迪將管理美國在越戰中角色的職責從國務部移交到了五角大樓,更準確地說,是交付給了麥克納馬拉,肯尼迪認為他十分強硬和非常聰明。從此以後,總統對越南問題多少有些忽略,隻有在吳廷琰領導下的西貢政府因極度無能或者殘忍而成為《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時,他才會對此有所關注。

1963年5月,越南北部城市順化的主教吳庭儒(也是當時南越總統吳庭琰的弟弟),唆使國民衛隊鎮壓當地要求和天主教徒享有平等權利的佛教徒。八名佛教徒遇難,其他佛教徒因此而受傷。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之下,吳廷琰勉強同意和佛教徒妥協,但是他弟弟和弟媳“儒夫人”堅決反對做出任何讓步。

吳庭儒不僅是吳廷琰的弟弟,而且掌管了南越政權人人憎恨恐懼的特種部隊和秘密警察。至於“儒夫人”,她利用自己對丈夫和其哥哥的影響力,為所欲為,她本人甚至是北越政權的共產黨領導人胡誌明的追隨者。

隨著越南南部分裂為兩派——占人口大多數的佛教徒和少數信奉天主教的精英分子,肯尼迪決定任命一名新的大使。現任大使弗雷德裏克·瑙爾汀對吳廷琰、吳廷儒和“儒夫人”的弱點視而不見,於是被亨利·卡波特·洛奇取而代之,後者在二戰中曾擔任陸軍軍官,表現突出,此外他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

8月15日,肯尼迪會見洛奇並向其下達指示。他說,美國的目的是消除越南南部的共產黨的威脅。“任何有利於實現該目標的政策,我們都予以支持;反之,我們則堅決反對。”

洛奇接受新的任命之前,吳庭儒的秘密警察闖進佛教寶塔中,毆打和尚,搶劫佛教珍寶,調戲尼姑。吳廷儒希望在新大使抵達之前,毆打能讓佛教徒屈服。然而,佛教徒在街道上以自焚的方式進行抗議,“儒夫人”在接受美國電視采訪時,卻嘲諷這一悲劇是人肉“燒烤”罷了。

8月20日,佛教徒在南越的三個大城市抗議吳廷琰的暴行。吳廷琰對此反應過激,竟然采取了軍事管製措施。兩天後洛奇抵達南越,竟發現吳廷琰甚至對此次危機閉口不談。如今,吳廷琰控製不了南越,而美國也控製不了吳廷琰。

在肯尼迪最為信賴的越南問題顧問中,有好幾位顧問,包括新大使洛奇,開始認為吳廷琰日益不起作用,而且認為吳的將軍們也不樂意為其效勞。8月24日,肯尼迪同意給西貢的美國官員們發送電報,內容是:“如果不管你們如何努力,吳廷琰仍然冥頑不化,我們必須考慮將他換掉。”

麥克納馬拉和泰勒強烈反對發動政變,然而,吳廷琰的將軍們了解到美國方麵同意發動政變後,他們立即著手準備。洛奇向總統彙報說:“我們被推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軌道:推翻吳廷琰。”

肯尼迪十分憎恨自己被下屬蒙蔽。在前往海恩尼斯港度勞工節(九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美國為尊敬工人而設立的節日)周末之前,他回複了洛奇的電報:“我必須保留臨時改變軌道的權力,取消先前的指示。”

9月2日,肯尼迪坐在海恩尼斯住宅外麵草坪椅子上,接受了華爾特·克朗凱特CBS《晚間新聞》半小時首期節目的采訪。克朗凱特針對民權、禁止核試驗條約、失業、1964年選舉等問題進行了提問,最終提到越南問題。

肯尼迪開始以他一貫的含蓄的方式,為即將發生的政變製造輿論聲勢。克朗凱特問他,西貢政府是否仍然能贏得南越人民的支持。肯尼迪回答道:“通過政策的變化——也許是人事方麵的——我認為它能夠。”

為了準確了解戰爭進行情況,9月底,肯尼迪派遣麥克納馬拉和泰勒前往南越。他們向總統彙報說戰爭有望在1965年底獲勝。實際上,目前戰爭進展順利,他可以在1963年底召回在越南的1,000名美國軍事顧問。

這項狗屁評估所反映的,與其說是事實真相,不如說是希望公眾支持這一戰爭,而且美國人最終對其產生了興趣。事實上,盡管南越北部省份的軍事形勢穩定,在一半人口所居住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政治上日益強大,軍事上更加激進。

肯尼迪不希望越南問題在1964年的選舉中成為一個棘手的麻煩。理想的狀況是,越南問題淡出公眾視野,召回部分軍隊會讓美國人覺得,戰爭已經在掌控之中。對於即將發生的政變也是如此,隻要它沒有被搞砸,讓吳廷琰下台,避免南越軍隊的瓦解和曝光美國在政變中的扮演的角色就可以了。肯尼迪也不想看到吳廷琰、吳廷儒和“儒夫人”受傷。他想讓他們從政變中脫身,而且是活著脫身。

政變於11月1日發生。最初的報道非常簡略,令人迷惑。11月2日,那天正好是星期六,上午肯尼迪和麥克納馬拉,泰勒和鮑比在橢圓形辦公室開會,他收到了洛奇發來的最新電報。電報說吳廷琰和吳廷儒生死未卜,但是他們很有可能死了——“被人殺害了或者自殺身亡。”肯尼迪看起來驚惶失措,匆忙離開了辦公室。他上樓來到臥室,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他不相信身為天主教徒的吳廷琰和吳廷儒會自殺身亡。很顯然,他們被人殺害。“為什麼他們要殺害他這樣善良的人呢?”他問瑞德·費伊,“他既不是個陰謀家,也不邪惡。他確實隻想依靠自己的人民把一切做好。”肯尼迪沉默了一會兒,心中慢慢恢複了平靜。“那個狗娘養的,”他說,“那個狗娘養的,貪求權力……‘她’害死了他”。

他還麵臨著卡斯特羅和古巴問題。三年後,卡斯特羅依然活著,古巴也仍然堅定地處於蘇聯陣營之中。在1964年11月之前,肯尼迪得想出辦法解決古巴問題,否則他極易遭到譴責,人們會認為導彈危機表明他沒有膽量除掉古巴的導彈和卡斯特羅。

豬灣事件之後,卡斯特羅曾試圖和肯尼迪對話。1961年秋,負責拉丁美洲地區的總統助理迪克·古德溫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和切·格瓦拉會麵。切·格瓦拉讓古德溫給肯尼迪總統轉交了兩件禮物:一盒哈瓦那雪茄,提出恢複和卡斯特羅的友好關係。自此以後,肯尼迪隻抽哈瓦那雪茄,但是他拒絕了恢複友好關係的建議。

然而,有一件事一直困擾著肯尼迪——曾試圖入侵古巴的“2506旅”的1100名幸存者。豬灣事件發生後不久,有一天他告訴奧唐奈:“我在想那些被關在古巴監獄的可憐的人們,我願意和古巴達成任何條件換取他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