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總司令(1 / 3)

第二十九章 總司令

肯尼迪對軍事的複雜態度在他當海軍上尉的時候就有所改變。他不僅和軍方官員在一起很輕鬆,和他關係親近的很多軍方官員都曾在二戰期間供職於作戰部隊。托比·麥克唐納爾德曾獲銀星獎章,威廉姆·華爾頓曾和第82空降部隊一起參加諾曼底登陸,恰克·斯伯丁曾是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同時,和許多低級軍官一樣,肯尼迪對高級軍官的蔑視之情自然而生。

他似乎最樂意感受激情之下的勇氣。肯尼迪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十分崇拜,他記得麥克阿瑟將軍被舉薦獲榮譽獎章時的一段話:“在戰場上,勇氣是決定性的因素,勇氣卓著者能夠戰勝一切。”可是,不公平的是麥克阿瑟將軍沒有獲得這枚勳章。在肯尼迪執政早期,肯尼迪曾去華爾道夫酒店和81歲的麥克阿瑟進行了坦率的長談。

艾森豪威爾準許停辦每年一度為健在的榮譽勳章得主舉辦的招待會。肯尼迪重新恢複招待會,他還十分關注軍隊製服,獎章設計,軍樂隊,閱兵式,服務院校以及陸軍和海軍的橄欖球比賽。

海軍軍官約翰·D·布爾克雷上校一度激起肯尼迪對魚雷艇的興趣,並不管他的身體狀況讓他統領一艘魚雷艇,約翰·D·布爾克雷上校寫了一份官方曆史。在封閉的住艙區:美國海軍的魚雷艇,其中基本上寫的是一係列的失敗,布爾克雷的手稿一直被冷落了許多年。

隨著肯尼迪的當選,海軍突然看到出版這部書的理由。肯尼迪寫了前言,他告訴布爾克雷的讀者“盡管這些魚雷艇很小,但是它們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戰時期,這些魚雷艇在淺水區的戰鬥發揮了其必要作用,成就了大船在大海的戰績”。作為總統,肯尼迪配了一個特殊的身份識別牌,他特別自豪。那是一枚標準的鋁製獎牌,上麵刻著:肯尼迪總司令。他是O型血,信仰羅馬天主教。

然而,一級上將和海軍上將的品銜幾乎與生俱來。一位知名的記者羅伯特·多諾萬來和他談他正在寫的一部書,這部書是寫二戰時期109號魚雷艇上雖短暫但生動的英勇事跡,肯尼迪說他記得最清晰的是所羅門戰役。——“整個經過一片混亂,然而我們是如何贏得這些戰鬥的?你知道軍方總能把一切搞好。”

早在1938年慕尼黑危機高峰時期,肯尼迪路過倫敦的公園時,他就開始對戰爭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親眼目睹倫敦人在樹林裏準備防空槍炮,做好戰鬥準備。不僅通過他個人的經曆,而且通過小喬·肯尼迪和比利·哈廷頓的死,他加深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興趣。

很少政治家會有像他那樣對戰爭那麼上心,他同時對戰爭的危險也一樣興趣盎然。肯尼迪在眾議院供職期間,他親訪了戰區,從以色列到越南。他花很長時間研究,撰寫,談論西歐的防禦問題,他從專家角度出發發表演講,全力支持戰爭。

1951年,肯尼迪在和艾森豪威爾談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如何抵製紅軍的策略後,他深信假設有足夠的軍隊,歐洲可能發生常規戰爭,即便雙方都擁有核武器。通過和艾森豪威爾交談,他還是不知道紅軍是否發動了常規戰爭,艾森豪威爾經杜魯門授權,有權啟用20顆原子彈。那是肯尼迪自己的想法,一直到十年後他入主白宮後他還持這種觀點。

他還有一個想法:對於總統,深刻考慮戰爭問題比什麼事情都重要。他告訴他的職員說:“國內政策隻能打敗我們;外交政策可以殺死我們。”

1952年肯尼迪競選參議員時,他曾發出嚴厲警告和蘇聯即將來臨的“武器差距”。他也曾注意到中央情報局評估數據最終會是錯誤的。8年後他競選總統時,他猛烈地反對正在出現的“導彈差距”。他那時正依據中央情報局的另一份評估數據,這份評估充滿了可疑的猜測。

然而,導彈差距的爭論不會消逝,在艾森豪威爾執政的最後幾個月,出台了單一的綜合行動計劃,將海軍的北極星潛水艇同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彈道導彈一起並入一項合攻計劃。2月3日,有人向麥克納馬拉獲得有關此計劃的簡報。

單一的綜合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四件核武器——一個大炸彈和三個小一些的炸彈——對付二十幾個主要目標,比如莫斯科和蘇聯的普列謝茨克導彈基地。這項計劃還要求將核彈頭指向從中國到東歐的目標。這項計劃提出四點意見,但是,真正策劃的是其中的一個計劃——“I-A號計劃”。這是首次殲滅性軍事攻擊,旨在消滅蘇聯,毀滅中國。如果執行I-A號計劃,會有285萬人喪失生命,還會有更多的人們殘疾。

3天後,五角大樓記者和麥克納馬拉進行會談,他談了國防部的預算問題。但是他們想知道導彈差距是怎麼回事。麥克納馬拉說:“沒有什麼導彈差距。”

2月8日,肯尼迪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麥克納馬拉沒有說不存在導彈差距。總統說國防部正在調查這一問題。他堅持說:“要判斷是否存在導彈差距還為時過早。”他這麼說可忽略了一件事情:他曾在一年以前宣稱有導彈差距。

可是,肯尼迪改變這一說法,說蘇聯現在和美國力量平齊,他在維也納和赫魯曉夫會麵後他深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在從維也納返回華盛頓的途中,肯尼迪暫留倫敦與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會麵,並與女王一起吃飯。

肯尼迪對麥克米倫說:“俄國的核力量至少和西方平齊。他們有國內政策支持,經濟富有活力,很快他們就會在物質實力上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緊接下來,他們不會有任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