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遊跡(16)(3 / 3)

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美得怎樣,汗牛充棟的文學作品,幾乎都沒有描繪過。多是以襯托的手法來渲染描寫對象。讓人在對比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後漢書》就是這樣描寫的:出行前殿辭漢元帝:"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盼徘徊,竦動左右"。

王昭君一出場,漂亮的服飾,輕巧的舉止,光彩輝耀漢宮,讓人驚歎。人們對王昭君的美豔,反響強烈:"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以失信,遂與匈奴。"連病人膏肓的漢元帝都吃驚昭君之美,後悔不及。而作為新郎官的呼韓邪更感到"大為歡喜",連連許諾:"願保塞上穀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

這種烘托的寫法,給人以美妙的想象空間,你想她多美,就有多美!具體描寫反倒遜色。曹植《洛神賦》寫洛神,從外貌、形體、皮膚、發型甚至到氣質、風度。驚豔之美,無與倫比;素雅之美,超凡脫俗。但如此貌若天仙,翩若驚鴻的美人,卻與古代四大美人擦肩而過,躋身不得。當然,所謂古代四大美女,也沒有經過什麼選美評出,其中貂嬋還是個小說虛構的人物,這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意態由來畫不成。太具體之美,寫得出,終究缺少韻味。寫不出,畫不成,更具神韻。何況,昭君之美,更美在心靈上,這更是雕不出來的。我忖度:王昭君應是英雄兼美人。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別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看似在寫昭君之怨,真正的用意是讚頌昭君為英雄。明人胡震亨評注《杜詩通》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山搖地動的起句,隻有用在生長叱吒風雲英雄人物的地方才配襯,用在小小的昭君村不協調。我說,否!杜詩這樣寫,正是把昭君當作英雄來寫的。昭君身行萬裏,和親赴塞外。一個弱不禁風的妙齡少女,放棄溫暖如春的宮廷生活,義無反顧地踏上荒漠大野。從文明繁華之都到茹毛飲血之地,環境差異有多大!由溫文爾雅的漢族到桀驁不馴的異族,心理落差有多大!誰有此英雄氣概?幹戈化玉帛,漢匈成一家,省卻了多少錢糧,保護了多少生命,特殊的貢獻,英雄業績也難比!

昭君和親,統治者們寄予了厚望。漢元帝改年號"建昭"為"競寧"。竟同境,希望邊境安寧。呼韓邪也投桃以報,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就是使胡地安寧,閼氏是匈奴皇後。

果然,昭君和親後的半個多世紀,漢匈邊境安定,人民安寧。紫台(漢朝)與朔漠(匈奴)連在一起了。

昭君到匈奴後,為呼韓邪生了一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

兩年後,呼韓邪死去。漢成帝詔令昭君"從胡俗"。按匈奴的風俗,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前妻的兒子複株累單於,又生了兩個女兒,長女叫須卜居次,次女叫當於居次。

王昭君同複株累單於生活了十一年後寡居,死於何時,史無明文。據唐代《王昭君變文》稱,王昭君逝世,漢哀帝曾派使者前往吊祭。

據此,昭君可能死於哀帝年間(公元前6-1年)。昭君死後,她的侄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曾孫三代十餘人,前赴後繼,致力於漢匈友好,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昭君和親,功高蓋世,這不是英雄嗎?呼韓邪陵在何方,無人知曉,倒是昭君墓傲世獨立,人人皆知。

人們厭惡戰亂,希望安寧,由衷地感謝昭君,為王昭君建了十多座墓。我們去的昭君墓最高大最具代表性。它在呼和浩特南麵,大黑河之濱,有30餘米高,猶如一座小山。這樣,昭君能南望故鄉秭歸和都城長安;北顧單於庭及兒孫們。

地緣,使人聯想曆史;情感,南北都在懷念。美國著名旅遊家布紮克遊青塚後說:"我到過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參觀過不少帝王陵墓,但從沒有聽說過人民為一個婦女修了十多座墓。"青塚可否真是昭君芳魂棲息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昭君長活人民心中。

千年青塚尚青青,它將永遠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