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遊跡(16)(2 / 3)

劉邦心有餘悸,不得不以親宗女冒充自己女兒去和親,這種和親是屈辱的。

到了漢武帝,經"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強盛,匈奴內亂不已,國力轉弱。不再和親了,漢武帝恃強淩弱,令衛青、霍去病打匈奴。打,打他個落荒而逃,打,打他個折戟沉沙,打打打,打得匈奴遁人漠北。

勝利了,衛青、霍去病成了戰功卓著的大功臣,漢武帝成了雄。

黃沙青塚

內蒙訪古,我們首訪呼和浩特南部的昭君墓。我們是坐麵的從河北張北赴內蒙的。時值寒秋,一路上,塞草皆枯,西風凜冽,古道飛塵。長途跋涉近10個小時,終於到了呼和浩特。仰視昭君墓,草樹依然青。猛然記起清人葉廷芳詩:"漠漠黃沙草獨青,何須篇簡著芳型。安劉直繼蘇卿節,自是穹廬勝掖庭。"黃沙漠漠,芳草獨萋,昭君高墓,樹綠草青。不必描繪昭君形態,她安定劉漢政權可比周勃,氣節承繼蘇武。單於庭勝過漢皇宮。功比周勃,節繼蘇武。詩人筆下的昭君,令人肅然起敬。是啊,風風雨雨二千多年,和平使者,青史留名,昭君長活人間。昭君墓,因"塞草皆白,唯此塚草獨青",故名青塚。青塚如紐帶,連結漢匈;青塚似高山,阻隔戰亂。青塚,背靠巍巍大青山,旁依滔滔大黑河,麵朝漠漠平沙地,傲世獨立,形若孤山。墓園應有二十多畝方圓,似是要舉辦什麼"昭君文化節",到處披紅掛綠,充滿喜慶氣氛。才偉略的大皇帝。但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邊境一片荒涼,死的是將士,苦的仍是百姓。

麵對"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多相食"的戰後窘況,漢武帝感到"朕之不明,悲痛常在朕心"。痛定思痛,漢武帝"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這就是勝利者漢武帝有名的"悔征戍"。

憑心而論,一個經文緯武的皇帝能公開這樣"悔",實屬難能可貴。這"悔"透出了戰爭的慘烈,戰爭的得不償失。

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漢武帝悔是悔了,但悔之晚矣,兩年後,他死了,戰和之事,由繼任者定奪。

於是,漢武帝的繼承人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不戰不和.積蓄力量,又出現了史稱的"昭宣中興",盛極一時。漢朝國力複興,匈奴又遭內亂。用兵匈奴,勝券在握,但繼任者漢元帝反其道而行之,雪中送炭支持呼韓邪複國,並詔令昭君出塞和親,開創了西漢史上漢匈和睦相處時間最長的局麵,奏出了和睦的主旋律,開出了團結的燦爛花。

和親雕塑,曆史豐碑。端詳著並轡稍停的昭君呼韓邪,坐騎的造型倒很神似。兩馬骨格嶙岣聳峙,狀如峰棱:雙耳直豎,形若竹批。形峻傳神,似懂人意:呼韓邪所騎之馬.一蹄稍抬,回眸低語;王昭君坐騎,溫順立定,側耳傾聽。

馬猶如此,人將更甚!呼韓邪匈奴衣著,微笑麵向昭君,好像在說:到了!王昭君漢家打扮,沉靜聆聽,若有所思。

這就是王昭君?說真的,這個雕塑的王昭君沒有我想象的王昭君漂亮。也許,太真實清晰反覺不如虛幻朦朧美,可知王昭君有"落雁"之美啊!非是我苛刻雕塑家,而是應了王安石《明妃曲》"意態由來畫不成"之說。王昭君之美,是任何傳神之筆都難描繪的。意蘊畫不出,形態也難繪。昭君有多美?世所公認的《漢書》兩次提到她,但都隻有一句話,沒有具體描寫。

我們可否這樣設想:馬蹄得得,雁群陣陣。在長安通往匈奴的旱路上,一彪人馬簇擁著一位絕世佳人策馬而行。突然,飛雁作了個優美的動作向下俯衝,落在馬前。雁緣何落?對照王昭君,自慚形穢,飛落馬前,看個究竟。

長空落雁,可否會死,典故沒有寫到。我想,雁應以不死為好。死了,給人留下陰影,少了美感。況且,西施浣紗,魚見靚影,也隻是潛到水底不敢浮上水麵:貂嬋拜月,月通人性,逃到雲層裏不肯出來;玉環賞花,花解人美,羞得含蕊不能展開。"魚"、"月"、"花",皆不死,料"雁"也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