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遊跡(9)(2 / 3)

妙高台遐思

浙江奉化溪口鎮,武嶺山清,剡溪水秀,景以美勝。出了蔣介石父子,地以名顯。

外國總統,一旦辭職,便是平民。蔣卸總統,仍君臨天下,十足的"太上皇"。中國皇帝,傳位兒子,仍當太上皇。蔣介石把總統職位交給李宗仁,仍當國民黨的"太上皇"。這是中國政治的微妙,也是文化的微妙。

中國詞彙豐富多彩,詞義分褒貶中性。同是"勃勃"旺貌,褒稱雄心勃勃,貶叫野心勃勃,中性是勃勃然。有的要避諱,有的為專用。就連普濟眾生的菩薩觀世音,也要避李世民諱"世"而稱觀音。當上皇帝了,自稱為"朕",他人不能用,用了便是犯上作亂,罪該萬死。死了叫"崩",高官顯爵,王親國戚也不能用。皇帝對文化的蠻橫,非他國可比。蔣介石建立蔣家王朝,皇帝非他莫屬。張學良將軍因發動西安事變而被蔣介石軟禁達半個世紀,這位百歲的民族英雄近來公開其"口述曆史"。張學良說,蔣想當皇帝,跟袁世凱一樣,不過沒有袁的魄力。蔣介石經常以"手諭"形式傳達"聖旨",儼然皇帝。蔣在台灣病逝,醫療報告稱蔣"崩殂"。這使人想起了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語。"天子死日崩","崩殂"二字為蔣介石的所謂"民主"劃上了句號,印證了張學良的評說。

蔣介石宣布辭職,監察院長於右任請求釋放張學良,蔣說"找德鄰(李宗仁)辦去!"

代總統李宗仁令釋放張學良,可張學良已被蔣秘密轉移到溪口。妙高台,留下了少帥張學良的愛國壯語。

1937年"七·七"事變,全麵抗戰開始。中秋節,張學良到妙高台過節。佳節月圓,山河破碎,終於盼來了全國如火如荼的抗日。張學良希望上前線殺敵。他破例喝了點酒,豪情滿懷,對監視他的特務們說:"日本鬼子正在侵略我們祖國,我帶你們打日本去!"身陷逆境,報國無門,張學良仍念念不忘帶兵打仗,痛擊日本侵略者。他給蔣介石寫了"請纓殺敵"的信,但蔣的回話令他不寒而栗:"好好讀書"。冰冷的話,傷透了張學良滾熱的心。

就連人稱"山西皇帝"的閻錫山,也跑到妙高台來會晤蔣介石,商討對黨政軍的改造。土皇帝當然要聽命於準皇帝。

妙高台,僧人棲魂之地,風景秀麗,清淨空靈。如今回蕩著張學良慷慨殺敵的豪言,閻錫山推心置腹的密語。鬆濤怒吼,化作張將軍擲地有聲的壯語。山泉凝咽,悲戚土皇帝安內攘外的柔聲。

妙高台,妙不可言,高聳人雲,台閣生風。然而,曾幾何時,蔣氏妙計安天下,賠了江山又折兵;高處不勝寒,無處話淒涼;台城猶唱《後庭花》。

蔣介石九歲就喜愛妙高台。到最後把妙高台作為軍事指揮中心。可否由妙高台的"台"想到台灣,史無記載,不敢妄猜。但他在妙高台部署台灣事宜,倒是事實。蔣介石拜謁中山陵,倉皇辭廟,飛機繞南京一周,依依不舍飛杭州。途中,電令從台灣飛南京,已至定海上空的台灣省主席陳誠,改道杭州。為何此時蔣想到的是陳?陳是蔣的"忠臣",心腹愛將。當年,珠江之畔,黃埔軍校,蔣是校長,夜巡營房,操練了一天,疲憊不堪的學員們都在睡夢中,唯見一青年挑燈攻讀三民主義,這就是陳誠。從此,蔣對陳寵信有加,提攜重用,視為心腹。陳誠對蔣忠心耿耿,視蔣為恩師。蔣下野前夕,任命陳為台灣省主席,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

陳誠剛下飛機,蔣介石父子也到。淒然相對,無語凝咽,蔣陳隻是緊緊地握著手。良久,乘車同赴妙高台,蔣麵授退守台灣"錦囊妙計"。妙高台,波譎雲詭,妙處不傳。

妙高台現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我想:它除了風景秀美之外,同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不無關係。

風雲突變,山雨欲來,我們急順原路下山。回首妙高台,麵目依稀可辨。間,那就到嶽墳去看個究竟。

無意欣賞風景秀麗的湖光山色,我們徑直來到湖畔棲霞山下的嶽王廟,步入廟側的嶽墳。嶽墳很高大,磚石砌成圓形,上堆土,前立一石碑,碑上書"宋嶽鄂王墓"。

對著嶽墳,我們默哀沉思,懷念精忠報國屈死風波亭的嶽飛。回頭蔑視著闕下跪著的秦檜夫婦等4人,忠奸對立,奸人跪拜忠臣,人們的愛憎何等分明啊!

注視著跪著的秦檜夫婦,我突然覺得冤了秦檜之妻王氏,認為這是株連所致。

趙構要致嶽飛於死地,秦檜挖空心思迎合趙構,狼狽為奸,殺害嶽飛與王氏何幹?

誠然,這是受《說嶽全傳》影響使然。

《說嶽全傳》說;西方極樂世界佛祖如來,一日端坐九品蓮台全神貫注講經,正講得天花亂墜之際,突聽"巴"的一聲,靜寂的經堂猶如炸雷。佛祖微睜聖眼,原來是女土蝠聽得入神放一臭屁。大慈大悲的佛祖雖覺有穢佛堂之淨,也寬宏大量不予追究。不料,佛頂上護法神祗大鵬金翅明王,展翅衝下,啄死了女土蝠。

佛祖指責大鵬金翅明王殺生犯戒,貶到人間投胎,是為嶽飛,字鵬舉。女十蝠投胎王家,為秦檜妻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