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後,塔夫脫在白宮舉辦音樂會,而第一對向他致敬的夫婦,正是這對華盛頓夫婦。在私人醫生的治療下,那位夫人已經恢複健康。她向塔夫脫總統表示了自己的歉意,理解總統的拒絕,並一再感謝後來他的安慰。
還好,塔夫脫總統沒有對這些來信掉以輕心,否則如果那位夫人有什麼三長兩短,恐怕迎接他的,就是各位議員的口誅筆伐,能否坐穩總統寶座都是個疑問。由此可見,在拒絕時表示安慰與同情,這是十分有必要做的事情。
總統尚且如此,何況我們?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誰,無論怎樣笑臉接受你的拒絕,他的心裏總會有些不舒服,隻是他們因為禮儀禮貌,不會當場表現出來罷了。對於一些心胸寬廣、通情達理的人來說,也許回頭想一想,就能理解你的拒絕;但是對於一些性格過於內向、脾氣暴躁之人來說,細琢磨之後反而會更加生氣,認為你不夠朋友,認為你這是刻意給自己難堪!所以,報複的情緒就會不斷滋生。
難道,我們的拒絕對象永遠都是心胸寬廣之人嗎?這當然不可能。所以,拒絕之後再送上同情,這才能給整個拒絕行為畫上句號。那麼又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表現出同情呢?
1.再一次送上安慰
為了不讓對方離開後胡思亂想,我們應該通過其他方式,如電子郵件、信件的方式,對其表示安慰。我們應該將具體原因仔細羅列清楚,讓對方意識到拒絕絕不是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並且在最後,我們還應該送上真誠的同情:“我知道你很傷心,這也讓我很擔心。但是真的很抱歉,我的確沒有辦法答應這件事。希望你能不要因此而沮喪,我也歡迎你隨時再來找我,咱們坐在一起解開心結,而不是被負麵的情緒所影響。”
在這裏需要提醒的是:我們一定要使用電子郵件和信件這樣的正式手段,而不是用手機軟件的語音等。因為,你的同情載體,體現了你是否真誠。手機軟件的語音這類溝通軟件盡管方便,可它在某種程度上不能體現出正式和規範,所以朋友即便收到,依舊會覺得你這是在敷衍自己。
2.拒絕與安慰的間隔不可過長
有的人,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剛剛拒絕了他,還是過一段時間再和他聯係吧。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因為從分開開始,對方的情緒就會產生變化,時間一長,這種情緒就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變化,最終不可收拾。就像案例中的塔夫脫總統,如果他將安慰拖上很長一段時間,那麼後果必然不可設想。
一般來說,拒絕與安慰的間隔時間最好控製在三天之內。三天,正是他反複琢磨的頻繁時期,在這期間表示安慰,那麼就會將小火苗徹底熄滅。超出這個時間,對方情緒的可控性就降低了很多,不利於化解對方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