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章第一
宜令儒臣撰《蒙師鐸》、《小學必自》二書。《蒙師鐸》宜寥寥數章,極瑣極要,不可入空闊語。《小學必自》宜采古今名人平止通達、切實明顯語,及中外地圖情形略說、西國各種新學大意。亦以簡為妙,不得過三萬字。頒行天下。
每縣城各設延師公所一區。經費派捐,縣貧者暫借神廟。著本縣議院紳生[議院別章]公舉品學兼優者:大縣五人、中縣三人、小縣二人為師童。欲為蒙師者.無論土著、流寓,著向公所報名,候師董按期麵試史論一首、律詩一首,文理謬者不取。取者分四等,榜之公所,差其脩額;欲延蒙師者著向公所指延。師董分別著購《蒙師鐸》、《小學必自》二書。該師到館後,如有顯背《蒙師鐸》中語,及不以《小學必自》教學徒確情,許該東告董逐師,公所摘出其名。如公所無名之人敢行私教十六歲以內子弟,倘有與該東及學徒口角相毆等情到官,但取凡判,不以師論。其品學特著,人所共知,不來報試者,師董徑列其名。
大學章第二
各處書院師宜改由本處議院紳生公延,無論大紳、布衣聽擇,不歸官延。
官師課題,改分經、史,西、律四門。經趣出諸《十三經》及《內經》、《水經》;史題出諸周秦以後編年、紀傳各史,及國朝掌故、外國記載;西題出諸近譯西國天文、地理、光聲化電各書;律題出諸《大清律例》、《洗冤錄》、通商條約、萬國公法。四門輪月課士,文體不拘駢、散。
舉、貢、生童及有職銜者均許應課,統稱院生。院師許用公文與督撫以下、州縣以上相往來,不分尊卑,彼此俱稱“照會”。
院生中如有四門連課八次上二名、三門連課十二次上二名、二門連課十八次上二名、一門連課二十四次上二名者,由院師開單照會督撫、學政:童生升作附生,一體鄉試;附增生升作廩生,監生升作貢生。如係省城及口岸大書院,則貢、監、廩、增附均升作舉人,一體會試;舉人升作進士,一體殿試。有職銜者升半品,再登照會,依此遞升。膏火獎賞,聽各地自酌多寡之數,不通定。所謂連課幾次上二名,皆專就師課起算。
西文章第三
今京師及通商大埠雖有教習西文之館,而各處人士頗多願學甚切而為境所縛,其勢萬不能遊學京師及通商大埠,又無力延師於遠地,遂至廢然者。
今宜令各督撫通飭屬府知府:立即擇董籌捐,於各府城建西文館一區,內分英文、法文兩齋,限二年內辦竣;取各知府請驗切結,即由各督撫委員查驗。倘限滿不具結申院,或以捐項難籌等假仁義語稟請緩辦,即將該府記大過一次,摘頂留任,仍勒限催辦;其已具結申院而驗屬虛誣者參革。
師徒之數,聽各知府與本地人視捐項多寡而酌定之。延師自以西人為妙;惟西師脩價極昂,捐項不多者,可暫延華師。至荒僻瘴癘府分,西師、華師均不肯來者,著將延師錢項分給願學人士自行遊學。
每縣創置西文生.歸提學考取入學,一律應歲科考、鄉試。目前無可考之縣分多,先就有可考之縣分示考;有可取則取,無則否,暫緩立額。既入學,欲應歲科考、鄉試者,著認應經、史、西、律一門,與附生、武生一體補增、廩,充貢、舉,不另分場榜。[互見下生員章]
村學章第四
西國識字人多,中國識字人少,一切病根,大半在此。
今宜敕纂《康熙字典約編》一書,取切用者三、四千字,每字下除音切外略注淺顯數語,頒行各省,以課農民。
每保由保正諭眾公擇一人為保師。倘保內無其人,或有其人而不願為保師,聽向別保擇延。每保擇一公所為村學館,或即設保師家。保師脩金,按戶派捐。
民年六歲至十三歲,除紳衿、童生戶及不在本保、或自延師者外,每歲定須到館二百日,不者罰其家長。初入館者,著先購《字典約編》習之;習畢,再習《小學必自》。十三歲以外者,到館不到館聽便。鄉正不時查訪,倘有保師係保正私人,非真公擇,不稱其職者,將保正革職,諭眾改擇。[保甲別章]
女學章第五
西國女人皆識字,中國則絕少。人之生也得母氣居多,其幼也在母側居多;故使女人皆讀書明理,則人才、風俗必大有轉機。
今宜每保設女學館一區,公擇識字女人為師,一切如村學法,惟到館以百日為限。中國惑於“無才便是德”之謬說.女人不重識字,風氣已數千年。窮鄉僻壤,除紳宦大家外.往往數百千裏求一粗通文字者而不可得。舉創女學,若必求女師,勢將十席九虛,宜暫行通融辦理。果求女師不得.準歸保師兼攝,或另延一男師;惟係男師之館,不許十三歲以外女人到學。[纏足之風,盛於近代.非但古時所無,實亦顯背國製。殘苦女人,莫此為甚!體殘氣傷,生子自弱,士夫奄奄,此實其源。今宜以變通之年為始,永禁纏足.敢私纏者,重懲家長。舊纏女人,年未滿十六者悉勒解;十六以外者聽便,不勒解。]
生員章第六
文童姑照舊試《四書》文、六韻詩,但禁試官命搭截題;武童姑照舊試弓箭刀石,但增洋槍;入學仍稱附生。增置西文生一門,無定額;[互見西文章],-體由提學考試入學。歲科考、鄉試,照舊舉行。惟三門入學生員並歸一宗考試.附生不用《四書》文及詩,武生不用弓箭等,西文生亦不用西文,一律由各該生認應經、史、西、律一門[詳見上大學章],一體補增、廩,充貢、舉。不能於該四門認應一門者,聽其以一衿列學。[宜除娼、優、隸、卒等家不準應試之例]
舉貢章第七
鄉試照舊舉行三場,惟並三門生員[詳見上生員章],分經、史、西、律命題。[詳見上大學章]四科取中之孰多孰寡視應四科者之孰多孰寡,總數則依舊額。除糊名易書法。中式者之三場文字宜由監臨悉行發刊印布,不許遺落一首。不中式者取主考、分校批尾刊布,亦不許遺落一批。除考差法:提學、主考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撫、布、按疏薦,與被薦多者。主考每省四人,分閱四科卷。[有能兼閱者,不必滿四]除調簾法[外簾仍調],分校改由監臨禮請通人。優拔貢除朝考外,改與舉人一體會試。
進士章第八
會試總裁及分校亦宜改由疏薦、禮請,[禮請歸知貢舉]一如鄉試;餘亦悉依鄉試新法[詳見上舉貢章]。榜後複試,用英、法文試譯,洋槍試放,不能者停殿試一科。[行此法以變通後五年為始]
殿試一甲三名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各就新進士中疏薦所知,與被薦多者。二甲、三甲照舊分點,惟宜痛除崇尚小楷之積習,專以文理為差。
至授職舊法,尤不可不改:一甲第一名,宜以道員即選;第二、三名,宜以知府即選;二甲五十名,上十名以大縣知縣用,中二十名以中縣知縣用,下二十名以小縣知縣用[詳見下知縣章];餘列三甲,分以主事、內閣中書用。
翰林章第九
宜改翰林院大小職名為清華之虛銜以寵賜京外各官之治行優異者,不設實員。所有該院列辦事宜,概歸內閣。以變通之年為始,進士分七等用[詳見上進士章];不複授修撰、編修及選庶吉士。其現居翰林者,照舊分別課散授,改內升外放,惟永罷考差[詳見上舉貢章]。館課改用時務策、史論、史論。[京外大小冗員.均宜逐漸量裁。]
知縣章第十
審分各省縣為大、中、小三等。定大縣知縣正五品,中縣從五品,小縣正六品。直隸廳州之大者升為府,小者降為縣,與屬縣分屬近府。散廳州概改為縣,一城二三縣者悉並為一。分天下為東、西、南.北、中五路[詳見下督撫章];知縣必用本路人,但避本府。其在變通之前,南人以知縣分發北路,東人以知縣分發西路,如是等者,照舊任職候補。
凡縣缺出,無論補署均由院司先開合例人員或十名、或五六七八名,照會、諭令該縣議院紳、生指請補署[代理定歸本縣縣丞]。
除民間盡習官話縣分外,所有土話與官話歧異縣分,知縣到任,著延方言師一人;由議院公舉,每日從學土話二點鍾,成而止。
除本管上司外,一切過境人員,無論大小文武,送迎之事一律歸驛曹長,不許知縣親出。來拜者雖係尊戚.亦不許親答拜;違者降為驛曹長,撤任候舉。[互見下曹長章]
每逢寅、午、戌年,著天下知縣,無分實、署,各行疏陳本縣利病,或言職外事,或薦山林隱逸,無疏者革職。
直隸散州既廢,其知州分別改歸知府、同知、知縣班[同知升.與知府同品.縣丞視本縣知縣低半品]。
曹長章第十一
縣胥之首,改為職官,名曰“曹長”。分戶、農、禮、樂、工、商、兵、刑、驛、外十曹,各設長一,列品正八。[驛曹長掌送往迎來,外曹長掌與外國人來往、議辦交涉事宜:縣分無外國人,不必設]由議院紳生公舉本縣舉、貢、生員充補;供職有功,分別升用。在任候補.仍許應試。曹屬聽其長自擇平民,如今胥吏;其舉、貢、生員願充者聽。
曹長之俸及曹屬工食,由議院就地酌籌。各縣既設曹長,所有主簿、典史等職概裁;其人員除優升、劣革外,分別改武職,及以曹長、鄉保正候舉。
保甲章第十二
鄉設一正,列品正八[鄉之戶數因地製其多寡.大約每縣分鄉多不過八],由本鄉公舉舉、貢、生員充補。百家為保,保設一正,列品正九,由本保公舉賢者充補;不拘舉、貢、生員,本鄉保無其人,聽求之外鄉保。十家為甲,甲設一首,由保正自擇本甲平民;其舉、貢、生員願充者聽。
曹長、鄉保正皆許坐堂決事。民間爭訟先控於保正,保長不受理,或判不公允,乃控於鄉正;鄉正不受、不公,乃控於曹長;曹長不受、不公,乃控於知縣。
曹長、鄉保正許議院察糾。曹長、鄉正公文往來稱“移”,於知縣以上稱“申”,於保正稱“劄”;保正於鄉正以上稱“申”;甲首於保正以上稱“稟”;保正以上於甲首稱“諭”。保正之俸及甲首工食由本鄉保甲酌籌。
議院章第十三
每縣置議院一區,略籌公費存院應用。令本縣舉戶公舉議紳、議生[先摘出遊惰、無正業之盧,其安分有正業之戶名為“舉戶”,得舉議紳生]。大縣議紳八名、議生十五名;中縣議紳六名、議生十名;小縣議紳四名、議生六名。有職銜者稱議紳,無職銜者、舉貢生員皆稱議生。
縣中一切事件,或先由知縣照諭集議,或先由議紳生照稟知縣。議紳生有所爭於知縣,不聽,許通照、通稟大憲。若被控係小訟牽連,地方官徑行摘出不問;即事情重大,亦不得遽行傳提,須先令闔縣紳衿查複:直之者過半,不問;曲之者過半,然後除其議紳生之名,依常傳提、審究。議紳生不紿薪水,令開報館、賣新聞紙。[目前無項建院者,聽先置紳生,緩圖建院]
狀師章第十四
西國官聽民訟,許兩造各請狀師到堂,實為良法。蓋險佞者理雖曲而往往言之動聽,拙怯者理雖直而往往詞不達意。問官非聖人,雖甚明察,能無誤斷。至邊省僻縣,土音殊異,鄉愚供詞,問官不解,率憑供房譯通。供胥往往陰受賄囑,變亂供詞以誤問官,其弊甚大。
今宜略效西法:令民不能自作呈狀者,準請士人代作,於狀上填明狀師某;大小各官聽訟,準本狀師到堂助剖,不到者聽,問官不得傳提;曲直既判,曲者得何罪狀,狀師同罪。其雖不曾到堂,而代人作狀滿十件俱曲者,紳衿詳革,枷號一月;無衣頂者杖一百,枷號一月。滿五十件俱直者,知縣榜其門,曰“義戶”;一百件者,知府榜其門,三百件者道員榜其門,五百件者兩司榜其門,一千件者巡撫榜其門,二千件者總督榜其門,三千件者請旨旌之。旌榜後,犯代人作狀滿十件俱曲者,每十件削旌榜一級,削盡複犯,依常懲之。
懲罪章第十五
每縣置懲罪所,男、女各一區。男所用男吏役,女所用女吏役。凡不孝不悌、酷姑戾媳、暴夫毒妻、後父後母虐非所生、訟棍地惡肆無忌憚,眾所共指,如是等類者,著甲首以上遞行稟申到縣,查實分別提治,後責取悔過自新切結,釋回交甲首嚴加管束。倘該釋犯仍前不悛,難以管束.該甲首等即複遞行稟申到縣,查實判發懲罪所,或永錮,或數年數十年;每日官紿鹽粥一頓、水一壺,督作苦工,嚴其程限;不完及苟且塞責者,許監率吏役任意鞭撻,但不得致死。每月朔日許親人送錢米等物到所一晤,餘日不許;向受該犯毒虐深者,許於朔日進所毆辱,以快積忿,但不得致死。[原件有人眉批:此條卻未可。]有病許親人延醫診治,在旁料理湯藥。如無親人照應,官不施醫藥,聽其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