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舍近利,圖遠謀,不厭其煩細功夫(1 / 1)

十七、舍近利,圖遠謀,不厭其煩細功夫

金融寡頭的吸金術陳光甫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銀行家,名輝德,江蘇鎮江人,生於1881年,1976年去世。他出身於小商人家庭,並不富有,後經不斷奮鬥,創辦起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並不斷擴大業務,使該行成為金融界舉足輕重的大銀行,他也逐漸成了上海的金融寡頭之一。

1892年,12歲的陳光甫隨父親陳仲衡到漢口祥源報關行當學徒,工餘時間跟一個比利時人學英語。學徒的生活很艱苦,他從早到晚為人打雜,幹各類仆役的活,卻常常吃不飽飯。但他很有誌氣,再苦再累,也未間斷業餘英語學習,因而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為他後來的事業發展創造了方便條件。

1899年,陳光甫結束了學徒生涯,轉到郵局任職員。1902年又去漢陽兵工廠當譯員。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漢口日本正金銀行買辦景維行。陳光甫卓越的語言才能和工作能力頗為景維行賞識,景便將女兒許配給他。1904年,通過景維行的活動,陳光甫作為湖北省代表團隨員赴美國參加聖路易國際博覽會,會後又得到官費津貼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經濟。1909年畢業後,他回到祖同,在南京的南洋勸業會任外事科主任,不久又任江蘇都督府財政司副司長。

1911年是陳光甫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投身於金融界,出任江蘇銀行經理,從此開始了職業銀行家的生涯。在江蘇銀行,他想推行從美國學來的一套資本主義經濟思想與經營方式,但沒有成功,該銀行畢竟是一個封建官僚金融機構,與他那一套資本主義的東西格格不入。由於他不願滿足官方的予取予求,也看不慣銀行裏的封建習氣,所以在1914年憤而辭職,轉任中國銀行顧問。

此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各國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這一空隙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工商業的發展必然需要金融業的資助,因此亟需建立一批現代銀行以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陳光甫看準了這個時機,便於1915年6月在上海寧波路創辦了一家小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該銀行門麵很小,辦事人員僅7名,額定資本10萬銀元,實際上僅籌集了7萬元。這點資本與當時別的銀行相比簡直微不足道,甚至不及一家大錢莊,因而有人稱它為“小小銀行”或“小上海銀行”。它一開張,便呈現出陳光甫獨有的作風。當時上海工商企業開張,都要大宴賓客,陳光甫卻不循此伊,僅對來參加開張儀式的賓客款以茶點。事先曾有人勸他發柬宴客,他反問道:“倘我請客而客竟不來,則將如何?”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主持了開幕禮。

上海銀行的發起人除陳光甫以外,還有莊得之。莊任過洋行買辦,1912年起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長。上海銀行最初的股東和資本即是南他和陳光甫出麵拉攏和籌集起來的,陳本人僅人股5000元,其中還有一部分由莊得之墊付,近似白手起家。股東中也沒有當時的軍政要員,不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所以,這樣的銀行要在當時險惡的社會環境中掙紮與生存下去,全要靠創辦人的才幹和經營得法了。作為總經理,陳光甫為上海銀行奉獻了一切,終於把“小小銀行”發展成全國大型商業銀行之一,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占有較顯赫的地位。

經營有術上海銀行成立之時,上海的金融市場主要掌握在英國人手裏,英商彙豐銀行的勢力尤其巨大。國內舊式金融實權則操於錢莊之手。陳光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起自己的金融事業,是下了相當大的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