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歌送別(1 / 1)

赤壁歌送別

《元和郡縣誌》: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裏。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是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論曹操“危於烏林”是也。楊齊賢曰:盛弘之《荊州記》:蒲圻縣沿江一百裏,南岸赤壁,周瑜、黃蓋乘大艦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東西一百六十堅也。予嚐往來江、漢間,研求赤壁所在,正在今鄂州上流八十裏,與百人山相對,江邊石皆赤色;故號為赤壁磯。東坡賦所謂“東望夏口;西望武昌”非曹公之赤壁也。《一統誌》:赤壁山在武昌府城東南九十裏。《唐元和誌》: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裏。圖經雲:在嘉魚縣西七十裏。其地今屬嘉魚。宋蘇軾指黃州赤鼻山為赤壁。按:劉備居樊口,進兵逆操,遇於赤壁,則赤壁當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戰,操兵不利,引次江北,則赤壁當在江南,亦不應在江北。今江、漢問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惟江夏之說合於史。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一]君去滄江望(一作“弄”)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二]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一作“觀”)之壯心魄。[三]

[一]《通鑒》: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劉備並力逆曹操,進與操過於赤壁。時操軍聚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兵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部將黃蓋曰:“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鬬艦數十艘,載燥獲、枯柴,濯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係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去北軍二裏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漢書·彭越傳》:兩龍方鬬,且待之。《項羽傳》:羽使人謂漢王曰:“天下匈匈,徒以吾兩人。願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父子為也。”《宋書·高祖本紀》:因命縱火,煙焰張天。

[二]《左傳》: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杜預注: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後漢書》:轉相招結,唐突諸郡。唐突,犯觸也。

[三]《楞嚴經》:摧碎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