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引二首(1 / 1)

飛龍引二首

其一

按《樂府詩集》,《飛龍引》乃琴曲歌辭。太白二篇,皆借黃帝上升事為言,乃遊仙詩也。

黃帝鑄鼎於荊山,鏈丹砂,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繆本作“飛去太上”)家,[一]雲愁海思令人嗟。[二]宮中彩女顏如花,[三]飄然揮手淩紫霞,[四]從風縱體登鸞(一作“鑾”)車。[五]登鸞車,侍軒轅,[六]邀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一]《史記》: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輿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日烏號。李少君言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黃帝九鼎神丹經》:乘雲駑龍,上下太清。

[二]梁豫章王詩:雲悲海思徒揜抑。

[三]《抱樸子》:黃帝以千二百女升天。鮑照詩:合神丹,戲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璫。宋之問詩:越女顏如花。

[四]陸機詩:輕舉乘紫霞。

[五]曹植《洛神賦》: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呂延濟注:縱體,輕舉之貌。《太平禦覽》:《尺素訣》曰:太微天帝,登白鸞之車,駕黑羽之鳳。

[六]《史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閑,[一]軒轅去時有弓劍,[二]古人傳道留其間。後宮嬋娟多花顏,[三]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四]造天關,聞天語,電(蕭本作“長”)雲河車載玉女。[五]載玉女,過紫皇,[六]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七]後天而老凋三光,[八]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九]

[一]《通典》:弘農郡湖城縣,故曰胡,漢武帝更為湖縣。有荊山,黃帝鑄鼎於荊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九域誌》:陝州陝郡有鼎湖,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帝升天,因名其地。《內史記正義》:《括地誌》雲:湖水源出號州湖城縣南三十五裏誇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閑者,是水止而不動之意。陸機詩:惠心清且閑。

[二]《水經注》:黃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