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專注的力量,不節外生枝(1 / 1)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事情卻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卻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認識,總是幻想在一定的時間內多做一些事情,以至於在做一項工作的時候在其他的事情上分心太多,最終因為自己的不專心,而導致非但問題不能解決,反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爭分奪秒、分秒必爭,用有限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所在,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確的方法最終隻能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每個人都有進取心,都想多做一些事,但這並不代表著在做事情的時候三心二意、用心不專。隻有專心致誌地做完手中的事再去完成下一個任務才是提高辦事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需要有一種專注的精神。隻有專心致誌地做好一件事情,才能有所收獲,突破人生的困境。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因為一下子想著太多的事而慌手慌腳、沒有頭緒,最終導致一件事情也處理不好,最後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自古以來,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著一種專注的精神。他們把精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專心致誌、心無旁鶩,最終取得成功。在人類曆史上,有不少的人才被埋沒掉,其中有社會原因,更多的還是由個人原因所決定。這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做起事情來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最終導致一無是處、碌碌無為、平庸一生。

一個小男孩喜歡和爸爸比賽跑,結果每次都是自己輸掉。大雪過後的一個晴天,父子倆來到野外,孩子又向父親提出想要比試。爸爸提出建議,說這次我們不跑了,我們比誰走得直。就走到前麵的那棵樹,誰走得直誰就贏。孩子很高興地答應了,心想,比快我贏不了你,可是要比走得直,我一定能贏你。爸爸很快就走到樹下,孩子則是很用心地走,當他終於走到樹前時,他很興奮,心想我終於贏了。可是當他轉過身的時候。看見爸爸的腳印是一條直線,而自己的腳印卻歪歪斜斜。孩子很不解。爸爸告訴他說,孩子,在走路的時候你不能一直想著怎麼樣才能超過爸爸,那樣的話隻會分散你的注意力。隻有看著那棵樹,專心致誌地向它走去才能走得更直。

小男孩聽了之後,點了點頭。飛快地跑回原處,按照父親的說法重新走了一遍,等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發現他的腳印也成了一條筆直的線。

其實人生的道路和故事中的小男孩走路屬於同樣一個道理。如果向走一條通向成功的直線,就不要去考慮別人的腳步、擔心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把精力投入到眼前的事務中去,解決好眼下的問題,從而給自己解決下一件事情帶來信心和勇氣,隻有如此,才能讓生活之中成功的數量多一些。

當我們去做一項工作的時候,就不要去想著其他不相幹的東西。如果在工作中過於分心,就會浪費掉一個人的效率、健康和快樂。因此,當我們著手解決眼前的問題時,就要把其他的事情放一放,這樣就會讓自己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

有個人在客廳裏麵掛了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兩個人擺正了那幅畫的位置之後就準備砸釘子,這時候他說:“先等一下,這個木塊有點大,最好還是鋸掉一點。”說完之後就四處尋找鋸子。剛鋸兩下,這個人覺得鋸子太鈍,需要磨一下。

他翻箱倒櫃找來了銼刀之後又發現銼刀沒有刀柄。為了給這把銼刀安上一個柄,他就去了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林裏尋找小樹。當他準備砍樹的時候卻發現那把生滿老繡的斧頭又不能用。她又找來了一個磨刀石,但是要想固定住磨刀石還需要隻做幾根木條。他就去找了一位木匠,因為木匠家裏一定有現成的。誰知道,他這一走,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回來,鄰居等得不耐煩了,就去找他,走到大街上卻發現他正在幫木匠從商店裏往外搬一台笨重的電鋸。

這隻是一個笑話而已,當不得真。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人卻和他一樣,一去就回不來。他們總是在一些不相幹的事情上忙前忙後四處奔波,卻忘記了最初的目的。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問他忙什麼的時候,恐怕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們俗語中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意思就是說,做事需要專注的精神。好比一個人手裏提著一桶水去澆樹,他就要先從一棵樹開始。如果他想提高一下所謂的“效率”,非要用一桶水去澆十棵樹的話,恐怕每一棵樹都無法避免渴死的悲劇。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致誌,如果對別的事分心太多就會出現一事無成的悲劇。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專心致誌的精神才能為一個人提供成功的機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