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
在東非高原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遠離繁華市區的草坪深處,有一座建築掩映在成片的灌木叢和椰子樹中,紅頂,灰牆,白窗,襯在藍天白雲之下。院內鮮花盛開,三角梅、南洋杉樹、非洲鬱金香樹,還有一台研磨咖啡的機器,曠遠綺麗得宛若雲中天堂。這裏曾經住過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叫艾薩克·丹尼森。
“非洲高原,黎明。空氣涼爽清新得似乎能夠觸摸到,它使你產生錯覺:仿佛你不是在陸地上而是在黑黝黝的深水裏沿著海底行進。,”非洲神奇的土地吸引了艾薩克的目光和心靈,1937年,回到丹麥後,她寫成了小說《走出非洲》,敘述她在肯尼亞悲歡離合的生活。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寫出了對非洲風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戀,處處洋溢著散文美的內涵。海明威在接受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典禮上說過:“如果這筆獎盒授予美麗的作家艾薩克·丹尼森,我會更高興。”由此可見這部小說的魅力。
後來,小說《走出非洲》被搬上銀幕,並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7項大獎。
在《走出非洲》中,梅麗爾·斯特裏普塑造了一個勇敢堅強,獨自在非洲廣袤的土地上經營咖啡園的貴族女子,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愛情留在了這裏。記得那張海報: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坐在田地裏,身旁是咖啡機、裝在熱水瓶裏的咖啡,仿佛能聞到一縷法國咖l啡味道,聽到一曲美妙的《巴格達咖啡》音樂,非洲就像咖啡一樣濃鬱熱情,馥鬱飄香。
“我在非洲有一片農場……”,片子以年老的卜倫自述開頭,之後這一句話反複在影片中出現。影片從追溯往事開始,時光倒回了廣闊壯麗的肯尼亞原野,情緒流轉到那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如果說我聆聽到了一首屬於非洲大地的歌,它令人想起夜空下的長頸鹿,和它背上那一輪非洲的星月……那麼非洲是否也同樣聽到了我的聲音?”聚集的雲彩,地平線上初雨的草腥味和泥土味,因為浸入了情感,而永久地徜徉在作者的心中。
卡倫·布利克森,一位丹麥的富家之女。美麗,聰穎,性情深沉,感情豐富,但虛榮心較強。為了博得男爵夫人的稱號,於1914年負氣之下來到了非洲的肯尼亞,與布裏克森男爵結婚。布墜克森男爵生活極其放蕩,並因此得了梅毒,還傳染給了卡倫。為了治病,卡倫不得不回到了丹麥。歸來後布裏克森男爵已離家出走,倆人的婚姻名存實亡。後來丈夫回到了丹麥,而卡倫則留下來,獨立經營非洲的農場。不幸的是在1930年,她剛剛豐收的咖啡園慘遭火災,幾乎被燒成了灰燼。
因經濟拈據,她不得不變賣莊園。禍不單行,1931年,情人丹尼斯因駕機失事墜入山穀而喪生。在經濟和感情的雙重打擊下,卡倫不得不告別度過了她青春歲月的非洲,悵惘地離開了這片曾經帶給她痛苦、愛和勇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