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
也許,卡薩布蘭卡注定會成為一座悲情城市,供人們來排遺憂鬱,揮灑惆悵。因為有一個關於愛情、關於犧牲的電影故事賦予了一個城市永恒經典的魅力,每年都會有很多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裏,追尋那份久遠的別情,感受這裏獨特的薄荷茶香,重溫那僅僅屬於心靈的故事。這部影片就是《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是好萊塢根據小說《每個人都來到瑞克的咖啡館》改編的,整個故事都是在一個咖啡館裏展開。這個咖啡飄香、香煙繚繞的地方實際上成了戰時美國設在卡薩布蘭卡的臨時大使館。
1941年。卡薩布蘭卡。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從歐洲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這使得這座城市的情勢異常緊張。裏克夜總會的老板裏克掌握去裏斯本的護照。一日,捷克反納粹領袖維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莎來到咀克夜總會,希望通過裏克獲得通行證。裏克發現伊莎正是傷害過自己的昔日戀人。他起初想要報複伊莎,而了解了伊莎沒有和他一起離開巴黎的原因後,他作出了偉大的選擇:決定護送伊莎和她的丈夫離開卡薩布蘭卡。他不僅讓拉斯洛成功地逃往裏斯本,而且成全了拉斯洛的愛情和家庭。伊莎徘徊在丈夫與情人之間,而仍深愛著她的裏克,卻在機場開槍射殺了打電話阻止飛機起飛的德軍少校後,目送著心愛的女人離開。
影片中亨弗萊·鮑嘉飾演的裏克真實、血肉豐滿而魅力十足。他在酒館遇到伊莎的當晚,徹夜難眠,借酒澆愁。有一組特寫鏡頭,放大了他淒涼的眼神和埋在掌中的沉默,“世界上有那麼多城市、那麼多酒館,為什麼她偏偏要走進我的酒館?”分明說著他百葛糾結的矛盾和痛苦。飾演伊莎的英格麗·褒曼端莊高貴,演技高超,當她在機場上告別生命至愛裏克,從心底漫升的柔腸寸斷、絕望無奈,盡在她迷離深邃的眼眸裏。
戰亂中的三角戀情,被鮑嘉和褒曼演繹得蕩氣回腸、可歌可泣。《卡薩布蘭卡》因而獲得奧斯卡電影獎。
事實上,除了內容所指的地點,電影跟卡薩布蘭卡毫不相幹。那裏麵沒有這座城市的一個演員、一個鏡頭,甚至當地人對這部風靡世界的影片也知之甚少。60多年過去了,卡薩布蘭卡褪去了許多殖民色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的卡薩布蘭卡已成為擁有18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風格,以特殊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古城卡薩布蘭卡是北非國家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素有“摩洛哥肺葉”美譽,是阿拉伯世界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開羅、亞曆山大和巴格達。卡薩布蘭卡城市建築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市區各主要的繁華街道均從市中心廣場輻射開來,街道寬闊,市麵繁華,廣場附近還有一座雄偉的天主教堂,教堂恬靜的環境同大街上喧鬧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老城區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店鋪成片,商攤密布,叫賣聲、吆喝聲、討價聲此起彼伏,偶爾有人騎著駱駝從街上走過,讓人感覺仿佛仍徜徉在中世紀的阿拉伯街市。
時光遠去,黑白片的時代一去不回,隻留下傷感的故事和旋律,還有永遠的卡薩布蘭卡。而阿拉伯人的極端神秘與西方人的縱情享受,在這座浪漫的北非謎城——卡薩布蘭卡卻融合得出奇的完美。走過喧鬧擁擠的街道,周圍的紛紛擾擾無法消釋心裏的執著與傷感。一曲男中音演唱的《卡薩布蘭卡》,還在緩緩地、深沉地,訴說著愛而不能的幽怨和生離死別的悲傷。我們還能想象影片中不再回頭的背影,漫長焦灼的沉默,痛苦兩難的抉擇,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容顏,思緒漸行漸遠,懷念一個紳士般闊遠寬容的英雄,和那份逝去多時的純潔隱忍的愛情。
這讓經過和聽過卡薩布蘭卡的人相信:很多東西能在自然中磨損,卻不會被心靈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