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中國——美國期待的“白武士“(2 / 3)

事情。

二、美國習慣了花中國錢

雖然美國是最富有的一個發達國家,但一個很獨特的現象的確存在多

時了:世界上看似最強大的國家,卻又是欠債最多的國家,它的最大債主就

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1.美國: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這個話題本書前文中已有了交代。

其實,早在一戰結束之時,美國便從一個債務國躍變成為一個完全的債

權國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的70年代。

然而,精心設計了美元霸權製度之後,美國人似乎開始喜歡了欠債。最

為明顯地標誌便是它2004年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不過,美國的債務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威廉·克萊恩曾在他的著作《美

國——債務國》(The LJ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一書中指出,美國的貿

易赤字和外債日益增長,同時個人儲蓄下降以及政府財政赤字上升等各種

因素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將會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

家的經濟帶來風險。

這位經濟學家說,1970到1975年間,美國國外淨資產總額占國內生產

總值的11%,而到了2004年,美國的國外負資產則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

22%。克萊恩當時曾警告說,如果美國不做財政調整,不讓美元貶值,那麼到

2010年,美國的經常賬赤字將達到1 2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7.5%,而淨外債則高達8萬億美元,占GDP的50%。

克萊恩之所以這樣警告,很大的原因就在於:美國是否能夠沿著過去的

道路發展很值得懷疑,它增加的外債不是用於更多的個人投資,而是促使政

府、私人以及家庭更多地支出。

所以,以這位學家為代表的權威們,幾年前進一步告誡說:美國如果不

改變現狀,會出現重大危機。不過,當時他也隻是認為,美國真的要發生危

機,得等到2024年左右。這個預測也顯然滯後了好多年。

但克萊恩的如下解釋,對於今天危機中的人們來說,依然如雷貫耳:美

國如果不主動做出調整,將來被迫調整的結果就是高利率以及經濟衰退,接

踵而來的也許還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大爆發,進而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外貿

出口。

這也許是對今日危機的某種不幸預言了。

如今.當華爾街點燃的經濟危機讓美國疲於應付,並殃及全球時,美國

的經濟決策層也明白,美國債務危機也已正式拉開帷幕,且到了觸目驚心的

地步。美國前總審計長大衛·沃克不久前直言:美國“患上了財政癌症。如果

不治療,它將給國家帶來災難”。

根據美國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0月1日,美國審計署計

算的美國政府長期債務達到了52.7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居民每個人肩

負債務17.5萬美元(2007年美國的人均GDP是46280美元),每個全職員工

41萬美元,每個家庭45.5萬美元。而為了應付目前的債務,美國政府每天都

得對付18.6億美元的新債。

按照英國《金融時報》不久前發布的一些數據,目前,美國政府、社會保

障、企業、個人、非營利組織的債務合計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倍。按

2007年美國14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債務總計更是要超過100萬

億美元。

先不用說哪種統計更為實際,結果是無法改變的:美國的債務的確已成

為一個天文數字。

即便我們在前文中講述過了美國憑借自身金融霸權的地位,可以大量

地向全球融資而不需支付實質上的大成本,但美國目前的債務數額還是令

人不安。

不妨簡單回顧一下最近幾十年來的情況。有人做過統計,近40年中,美

國政府就有35年出現預算赤字,隻有5年是盈餘的。而美國老百姓也似乎

習慣了透支度日,2005年和2006年,美國家庭整體上人不敷出,儲蓄率是負

值。就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年的2007年,美國儲蓄率也僅在1%左右徘徊。而與

之相伴的,還有美國長時問以來形成的最大貿易逆差國。

所以,美國不少戰略家亦曾告誡說:預算赤字、儲蓄赤字、貿易赤字這三

大赤字,最終會削弱美國在國際上的領導力,影響其政治穩定,最終造成領

導力赤字。

如今看來,上述戰略家的告誡正在離事實越來越近。

尤其是美國的國家信用在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已所剩不多時,它

多年玩弄的“紙變錢”遊戲也就越來越接近玩不下去的那一天了。

2.中國: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與美國相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顯然,美國的天文債務是不可能離開中國的。事實上,就在此次危機全

麵爆發一個月後,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

債權國了。

2008年11月18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

截至這年的9月末,海外持有者總共持有28605億美元美國國債,其中中國、

日本和英國分別持有5850億美元、5732億美元和3384億美元,排在前三

位。

其實,中國“第一”位置的取得,是中日兩國在金融危機時期不同策略的

結果,或者說是這兩個國家最終抱負的一次提前預演。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報告,2008年前9個月,中國有7個月增持了美國國

債,而同期日本有5個月減持了美國國債。從數據上看,前9個月中國持有

美國國債規模增加了1074億美元,而日本則減少了80億美元。其中。2008

年9月份中國增持了43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日本則減持了128億美元美國

國債。中國9月份的大規模增持,也創下了2008年以來美國國債月度最大

增額,這也使中國一舉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

排在第三位的英國,與中國的做法是一致的,也選擇了大規模增持美國

國債。數據顯示,2007年年末英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為1582億美元,到2008

年9月份,其規模已經迅速增加到3384億美元,其增持規模達到1802億美

元,甚至超過了中國增持的規模。

中國的上述做法,在國內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反對一方主要認為,金融危機過後美元有可能大幅貶值,那麼繼續增持

美國國債將導致未來更大的損失;支持意見則認為,繼續購買美國國債有助

於美國金融市場恢複穩定,從而使得中國巨額外彙儲備能夠在此次金融危

機中損失最小。

而中國的增持力度,就在上述爭論依然存在的時候加大了。所以,有些

觀點認為,這其實也說明了中國的無奈:除了美國國債之外,中國的巨額外

彙儲備目前很難找到一個更為安全穩妥的投資渠道。

但本書對此並不完全認同,我們更傾向於隱在其中的戰略性意圖。目

前,處在金融危機困境中的美國,已有部分政府智囊提醒說,不排除中國未

來會利用美國國債主要增持國和第一持有國的位置,向美國提出一些具有

戰略性的要求。而美國政府到時除了“友好協商”外,可能真的沒有其他更好

的選擇了。

當然,中國官方給出的理由,更多地強調了美國國債所謂的安全性,以

及幫助美國經濟盡快恢複的願望。

從這一點上看,也的確有著一定的道理。在危機蔓延開來的2008年9—

10月間,美元對歐元即出現了大幅升值,幅度達到了25%。這也似乎預示了

歐洲經濟也進入了衰退時期。在金融危機的全球大背景下,當市場中沒有更

好的替代品時,增持美國國債也符合中國外彙儲備的投資策略。

如果再看美國政府,短期內增發美國國債仍會是美國政府融資的重要

手段。尤其是未來的新總統奧巴馬正式執政後,美國除了更多的發行國債

外,目前還真看不出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當然,鑒於中國的外彙儲備規模非常龐大,其中已有一半用在了購買美

國國債,從投資安全角度考量,短時間內大幅度調整外彙儲備投資結構的可

能性不大。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有計劃地減持長期機構債和公司債,因為美國

國債相對於這兩種債券來說,風險還是要小得多。

3.特殊的“利益攸關方”

不管美國有沒有做好準備,也不管它願不願意,崛起後的中國對世界格

局的改變是必然的,用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以某些人的意誌為轉

移的”。

所以,美國有識之士,或是那些所謂的戰略家在進行未來設計時,都不

會在自己的藍圖中忽略如今的中國,尤其是在當前的危機時期。即使他們有著

這樣或那樣的五味心態。

2005年9月,時任美國常務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提出,要“鼓勵中

國成為國際體係中一名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一時間,關於“負責任的利益

攸關方”的評析或輿論,在全球流行開來,而它的主角便是當前能夠撼動地

球的兩個重量級國家——中國和美國。

其實,佐利克闡述這個概念的邏輯是,“所有的國家都為促進國家利益

進行外交。作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其目標更遠大:他們認識到國際體係

維係著他們的和平繁榮,因此努力維護這個體係”,因此“在對外政策方麵,

中國麵臨著很多機會,能夠成為負責任的一員”。

如果把這段話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理解,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作為

有影響力的大國,中美兩國有責任共同維護現存國際體係的穩定,推動兩國

在全球化的進程下的繁榮。換而言之,當前的國際體係和全球化進程於中美

兩國的利益都“攸關”,“責任”也由此而生。

但是,佐利克的新提法還是在中美兩國內部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部分

中國人看來,美國的所謂“利益攸關方”隱含著圈套,讓中國對美國的利益負

責任、牽製中國;而部分美國人則認為,這個概念根本就是空中樓閣,中國根

本不會在國際上“負責任”,也不可能跟美國的利益相關。

盡管相關爭議到目前仍然存在著,但雙方最高決策層還是給予了戰略

性回應。

2006年4月,美國總統布什在歡迎來訪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即表

示:“作為國際體係的利益攸關方,我們兩個國家共享眾多的戰略利益。”而

在隨後舉行的午宴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布什的話給予了正式回應:

“中美兩國不僅要成為利益攸關方,而且要成為建設性的合作者。”

細心的媒體人沒有忽略掉雙方領導人在英文單詞後麵加上的那個“s”。

這表明,雙方都認為,“利益攸關方”是一個複數的概念:中美都是利益攸關

方,共同為國際體係的穩定負責任。

於是,當佐利克2007年3月在上海再次進行演講時,便把自己首創的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進一步發展為“全球利益攸關方”。至此,負責任的利

益攸關方的正麵意義開始明確起來。隨後的一個時期,中美兩國無論是在事

關全球穩定的“朝核會談”,還是在事關兩國內部利益的食品安全方麵,都進

行了較好的合作與配合。

聯想到不久前,美國一位政治評論家在《國家利益》在線網站上評論布

什政府近來一係列外交舉措的基本思路時,用了“等待中國”。他寫道:“中

國,中國,中國。從朝鮮開始,然後擴展到達爾富爾。現在在緬甸,我們又需要

中國。下一個有可能是剛果。中國已經變成了國際政治最新的意外……”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緊接著也刊登了類似的一篇文章,題為《看看誰

是焦慮年代的修補專家》。文章寫道:“在國內四麵楚歌、在伊拉克深陷泥潭、

眼看當總統的日子就要到頭的喬治·布什終於在一個難以置信的地方找到

外交依靠:中國。”

盡管如此,對於中國來說仍需保持頭腦的清醒。

這是因為,在目前美國的戰略精英階層中,雖然基本上接受並期待中國

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是少量的,尤其是對美

國的主流輿論的影響還相當有限。說到底,其中最根本的源頭就在於美國外

交的霸權心態,使許多美國人在短期內還很難接受中國的大國角色,更不要

說坦然麵對所謂的“中國世紀”了。

所以,在麵對中國對美外交中的積極、正麵、建設性的作用,很多美國人

似乎感覺很陌生。因為眾所周知的“為我所用”的美式宣傳,中國在多數美國

人的印象中要麼是反人權、反民主的專製國家,要麼就是揮舞著導彈的軍事

威脅者,或者就是生產劣質商品毒害美國兒童、搶奪美國工人飯碗、汙染地

球的不法商販。

而當美國人不得不麵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來的新形象時,一些

美國人就會覺得不自在。有人會輕視,有人會懷疑,也有人會嘲弄,更有人感

覺到了恐懼。這些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其實正是“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

識”的那一天。

但我們還是要強調,如今的中美關係早已不是以前的中美關係了,今天

的中國更不再是國際體係的被動接受者和適應者,它已經具備了主動影響

和塑造這一體係的能力。

而且在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已經在有意無意地通過生產、消費、文化與

外交輸出自己的影響力。中美之間也越來越符合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裏·克

林頓所認為的——“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將是本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

係”——如此現實了。

如今,無論是“等待中國”,還是“依靠中國”,美國在外交事務上將不得

不更加借助於中國。

而當美國再次遭遇百年來罕見的金融危機衝擊,中國牢固地占據著美

利堅最大債權國位置之時,美國除了更加的“依靠中國”、“等待中國”之外,

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嗎?

三、中國真能救“美”嗎?

即使“全球救市”在當前已經形成,但當美國的危機進入“波次論”時,

“拯救美利堅”或許真的成了一個問題。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親兄弟”英國

已自身難保,“鐵哥們”法蘭西意欲背後亮劍,而整個歐洲衰退勢頭已不可

擋,“第二富”日本更是提前抽身……

現在除了中國,還有誰呢?當然,我們這裏先不談被稱為“美國新時代夢

想”的奧巴馬。

1.美歐為什麼齊讚中國

顯然,自危機全麵爆發以來。“中國”一詞在美歐媒體中的使用頻率不斷

創下新的紀求。因為,隨著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全世界的眼光都轉向了中國。

尤其是當美國總統布什在‘7000億美元《緊急經濟穩定法案》上簽字的那一

刻,全球投資者的眼睛便集中在了這一龐大救助金額的來源上。而幾乎所有

投資者都分析認為,中國有著龐大的外彙儲備和主權基金,並且中國曾表示

過願意在華爾街進行大規模投資。

於是,“救世主”的頭銜便冀望在了中國的身上,而全球輿論有關要求

“中國出手支援美國救市”的聲音也從未間斷過。

這種陣勢與北京奧運剛剛結束,美歐意欲掀起的一股攻擊中國的言論

氛圍大相徑庭。而此種變化,也頗為叫人回味。

不妨先看一段國際媒體於2008年10月24日刊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