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中國——美國期待的“白武士“(1 / 3)

第8章中國——美國期待的“白武士“

當包括美國總統布什,甚至是一度攻擊過北京奧運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內的主要資

本主義國家領導人紛紛前往北京觀禮奧運時,細心的人怎能忽視他們潛在的一個重大使

命——期待中國在危機期間不要釜底抽薪,更期盼著她能夠攜手相救。

隻是.“華爾街風暴的幸運兒”、擁有全球最龐大外彙儲備的中國能夠像拯救亞洲金融

風暴一樣,成為拯救美國金融海嘯的“白武士”‘鷳……

一、崛起中的經濟巨人

在西方學者及媒體輿論間,“中國”一直就是個被定義為“爭議”性的話

題,他們也習慣了以實用主義來評論中國。從最初的“黃禍論”,到今天的“威

脅論”,尤其是奧運火炬傳遞期間對中國的“妖魔化”,都基本上是西方人從

自身需要的立場來取義的。所以,當美歐紛紛陷入金融海嘯不能自拔之際,

已經初富起來的中國自然再一次成為他們所需要的對象。何況在他們的眼

中,如今的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有潛力挑戰美國經濟地位的國家了。

①白武士,是西方財經界的常用比喻,指的是向瀕臨危機的公司或機構提供協助、出

手拯救的力量。

1.30年走過西方百年路

2008年9月28日,2008夏季達沃斯論壇在中國天津濱海新區落幕。論

壇閉幕前開展的“世界經濟頭腦風暴”問卷調查中,多數嘉賓認為全球經濟

麵臨最大的威脅是“金融危機”,最大的增長機會來自中國。各國嘉賓在探討

金融危機、經濟風險、全球增長動力等核心關注點的同時,紛紛盛讚中國改

革開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績。

的確,當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時,適逢中國大規模紀念改革開放30年。

上至最高決策層人士,下至普通的中國百姓,幾乎所有的國民都能從自身感

受到這個非同一般的日子。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正式開始的。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所謂

的“文化大革命”,整個國家看起來既寧靜而又躁動。

1978年12月,著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首都召開,中國自此進

入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正是這場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

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偉大曆

史轉折。

如今,中國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尤其是經濟增長更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紀錄和模式。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GDP總量僅為:3624億元(人民幣)①08年後

的1986年,上升到1萬億元的水平(當年價)。這8年中,每年平均增加不到

1000億元。又5年過後,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的水平(當年價)。這期間,每

年平均增加2000多億元。隨後的年均增長達到了1萬億元。

如果換作美元計算,1978年中國人均GNI(人均國民總收入)隻有190

美元。而到了2007年,這一數據便達到了2360美元,一共增長了11倍。這種

變化,在全球所有國家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①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曆史數據核算。

如今,關於中國最新的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

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達到了9.6%,遠高於同期全球的平均數字。2007年,中國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600美元。人

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著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消費結構由“吃穿用”向“住

行”升級,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

就標誌著一國開放程度的進出口貿易來看,中國的變化也是無與倫比

的。30年前,中國的國際貿易可謂是微弱的。到2004年時,中國的進出口貿

易總量便躍上了世界第三位。2007年時,中國與第二位的德國貨物貿易進出

口額的差距也僅為千億美元。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世界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即使以2006年為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4.5%,僅次於22 8%的美

國;而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也僅僅是落後於美國。

所以,人們真的沒有必要再去質疑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影響了。如果非

要那樣,隻能用西方一些有識之士的話來形容他們——荒唐!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建立。目前,中國95%以上

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

標誌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的另一個重要數據,便是中國龐大的外彙儲

備。這一部分也是此次金融危機之後,國際上一直希望中國能施以援手的直

接理由。

盡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截至2008年12月末.

中國外彙儲備餘額依然達到了創紀錄的1.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34%。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還同時表示,中國的外彙儲備仍在增長,但增速有

所放緩。他解釋說,美元幣值的波動可能會對公布的數字產生影響,但中國

外彙儲備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再來看看中國GDP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

據,1990年為第10位(前9位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

大、西班牙、巴西),2000年上升到第6位,2005年上升到第5位,2006年上

升到第4位,2008年有望上升到第3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就此,世界銀行專家組曾評論說:“中國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取得了

其他國家用了幾個世紀才能取得的成就。在一個人口超過非洲和拉丁美洲

人口總和的國家,這一成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注目的發展。”。

所以,當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執行主席施瓦布用“壯觀”一詞形容中國

的30年曆程時,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應感到意外。

他回憶說,1978年當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設想時,他就預感到中國將會

發生變化。1979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國內地,就積極邀請中國派代表團參加

瑞士達沃斯論壇。當時,中國派出第一批代表團成員,邁出融人世界經濟的

步伐。4年前,施瓦布來到中國,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驚訝,萌生了把“新領

軍者年會”作為達沃斯論壇第二支柱的想法。

這裏不妨引用一下施瓦布先生的數據:1979年,中國內地的電話不過

200萬部,香港的電話是400萬部。現在,中國內地每月新增的用戶就達620

萬。1978年,中國還沒有世界500強企業,5年前僅有10家,如今已接近40家。

即使所有的人士都為美國引發的此次金融危機感到不安時,這位施瓦

布先生也有理由表示:受本輪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必然大幅放

緩,但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具有潛力的經濟體之一。

與之對應的,便是美國相關機構於2008年10月14日公布的一項民意

測驗結果。該項結果顯示:認為“中國經濟未來將和美國一樣強大”的人數已

經由2006年的60%激增到了2008年7月的76%。

2.崛起可與“冷戰”影響齊名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是華盛頓智庫圈中的一個。不久前,這個具有國

際影響的智囊機構表示,如果要排列二戰後世界上最重要的、影響世界格局

的國際事件,那麼除了冷戰結束外,“中國因改革開放而崛起並成功融人世

界經濟體係’’排在第二位不會有爭議。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基本上改變了世界

①世界銀行:《2020年的中國——新世紀的發展挑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年版。

經濟格局和世界權力格局。

華盛頓一位智囊者甚至為此撰文,認為中國最近30年來的發展“令人

十分興奮和印象深刻”。

他在文中寫道:30年來,中國不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個人自由也大大

提高。人們原來不敢想象的一些公民自由權,得到了很多的改善和保障。30

年來中國政治穩定,保證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30年前,中國基本上還是個

自我孤立、自我封閉的國家。而如今,中國已不僅是經濟大國,還是一個地區

性大國。在政治和國際事務領域基本融人世界體係。

上述說法在本書看來是有著充分理由的。因為,當前我們這個世界上至

少有七大問題是離不開中國參與的。

首先,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如果沒有占全球人口1/5的中國參與,顯然是

不行的;其次,金融海嘯所暴露出全球金融嚴重的安全問題,要世界恢複對

金融體係的信心,將擁有巨大外貿出口和外彙儲備的中國排除在外,顯然是

行不通的;其三,世界防止核擴散的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美國使再大的勁

也難於奏效;其四,作為世界最大的全球貿易國之一,中國的配合對世界貿

易體係的建立和維持有著立竿見影的影響;其五,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

和消費國,中國在世界能源安全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第六,在援助非洲上.

中國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最後,中國維係了全球反恐最關鍵的前沿陣地的

穩定,這是對全球反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鑒於如上現實,即使是那些一度對中國有著敵意思維的美國戰略

者,也在不停地呼籲,中國現在應該適時停止“韜光養晦的策略了”,因為“現

在當世界要求中國有所作為的時候,中國政府已經努力適應一個負責任大

國的要求”。

我們也可以把話題放得再遠一點,也就是就中國的未來做一些淺顯地

預測。

我們首先必須正視的是存在如下的困難和問題。一是作為中國改革開

放維持高增長最重要資源的“人口紅利”,可能會在未來五至十年間消失。同

時,勞動成本的增加,醫療、失業等保險費用的增加,將給中國未來的改革開

放增加巨大壓力。二是中國一直實行的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無可爭議

地對過去30年中國的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隻是,當西方市場正在且仍將--

忍受萎縮的痛苦時,是否會對中國繼續開放,將是一個逐漸浮出水麵的現實

問題。三是資源成本正在加大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考驗,且會越來越明顯。另

一個,則是中國民眾對未來政府執政能力的不斷要求和提高。

其次,我們同樣應該給予關注的,是中國政府現在所擁有的政治社會優勢。

一個很重要的方麵,是中國國力的持續強大。和30年前相比,中國不僅

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多元經濟體係,而且經濟管理經驗已很豐富,特別是熟

悉了國際經濟管理的多種方式。

另一個不得不提到的重要優勢,就是中國民間力量有了史無前例的增

長,從民營企業到社會精英的正麵發展,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業今後能夠調

用的資源。

這裏不妨借用一位華裔戰略家的話:中國未來30年是否能克服眾多挑

戰,要看中國政府怎樣最有效地調動所擁有的資源。

3華爾街的拖累

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當然有所拖累。

華爾街點燃的全美金融危機,在中國北京奧運會之後迅速蔓延開來。而

依據以往的慣例,國際上很多舉辦完奧運會的城市所在國,整個經濟亦會呈

現下滑趨勢;加上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也相應地出現了回落,於是,國際

E對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是否會改變也曾一度普遍給予擔憂。

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當危機全麵化以來,中國受到的影響開始逐漸顯

現出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外貿進出口行業,更是出現較

大範圍的萎縮和停滯。但正如中國總理強調的那樣,中國受的影響與其他國

家相比,要小得多。而中國整個經濟麵也仍然是好的。

就此,一位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的中國智囊高層人士龍永圖即公開表示:

擔心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會改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與之對應的,國際上也相

繼有不少權威學者發表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至少還有20~30年的快速發展期。

本書在這裏隻想給出我們自己的看法。

的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是有一

些影響,但是影響確實很有限。

來看一組權威數據:到目前為止,中國金融部門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遭受

的損失約為10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15000億美元損失總額還不到1%;同

時,這100億美元也隻是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中很小的一部分;更為重

要的是,中國資本市場並沒有完全開放,有一個很高的“防火牆”,金融危機

根本不可能給中國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

中國高層敢於向全球宣稱“中國受影響要小於其他國家”的真實原因。

但是,我們也無法回避的,是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製造”的衝擊。

自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製造”便在全球發起了衝鋒,國際輿論

一度用“攻城掠地”來形容中國出口商品的迅猛增長。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當

前的“中國製造”早已不能僅用“物美價廉”可以概括的了。因為,它包含了更

多的“高、新、尖”。所以,連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國,也不得不人為地設置障礙,

以盡可能地減少“中國製造”的進入。但是,越來越擁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中

國製造”,如今已不再是想當然的人為障礙可以阻擋的了。

於是,國際社會今天才能經常看到中美、中歐不時地就“中國製造”相互

爭吵,但又從來吵不翻。

那麼,“中國製造”在當前之所以會出現一些萎縮,部分企業出現了關門

停產,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的金融危機已演變成了經濟危機,影響到了中

國部分商品的出口”。

這其實並不奇怪。考慮到美國此次危機的全麵性和深重性,美國民眾的

基本生活都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進而必然會使美國市場對中國商品的

吸納能力有所降低,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總量的減少也就是自然的了。考

慮到美國是中國最大貿易對象國之一,它的整個市場變化,必然會在中國整

個對外貿易布局中產生相應的影響。從這一點上來論,歐洲市場的變化也是

與此相似的。

即使這樣,美歐市場的變化也不會根本改變“中國製造”的大局麵。這是

因為,對美國出口也隻占中國出口總量的16%左右。再加上美國民眾即使要

省錢,也隻能更多地從減少高檔奢侈品消費中來,而不可能減少或停止對中

國中低檔消費品的需求。所以,就此事說,此次危機也許能夠給中國一些出

口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如此考慮,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為“中國製造”當前出現的一些變化而驚

慌失措了。

進一步地說,如今看待中國經濟發展也一定要盡可能地換個角度。

從綜合經濟和社會學的相應理論來看,目前的中國還處於工業化初期,

投資驅動還會繼續;中國的城市化每年將產生上千萬的新消費群體;中國完

全進入老齡社會仍有時日,而人口結構將使得今後30年每年新增1400萬左

右的勞動力。至於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的中國政府,也

隻會越來越重視未來經濟的發展。

如此,“中國經濟至少還麵臨幾十年快速發展時期”將會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