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帶血征途——美利堅百年“西進“(3 / 3)

產資源,而蘇必利爾礦山的優良鐵礦資源,更使得大湖平原地區的采礦業迅

速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這一地區便逐漸成為美國新的石油工業、鋼鐵工

業和汽車工業基地。

正是隨著工業向西的迅速擴展,美國工業的發展勢頭才得到進一步加

快。於是,到1984年時,才有了美國工業規模超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並躍居世界首位的事實。

同時,考慮到東西部地區間的差距和發展不平衡,此一時期的美國政府

所采取的係列性措施,也更加優惠和更加開放。

一是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基礎設施。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加強

基礎設施的建設,采取了更加優惠的補貼措施來吸引私人投資公司建築運

河和鐵路。如:平原地區每修築一英裏補助16000美元,丘陵地區每英裏

32000美元,山嶽地區每英裏48000美元等等。

而各州為了鼓勵本州內鐵路的興建,往往免征鐵路公司的稅項,給予有

利的建築權特許狀,提供貸款,購買鐵路公司的股票或債券,有的則對鐵路

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提供責任擔保等。於是,大量外資都投向了美國西部的基

礎設施建設。僅19世紀80年代初,以英國資本家為主的外資對美國的經濟

事業投資約為20億美元,其中的15.35億美元就投資在鐵路的修建上。等到

了1900年,美國營業的鐵路線已從19世紀60年代末的5.3萬英裏增加到

了19萬英裏以上,不僅超過了歐洲鐵路線的總裏程,也約占到了全世界的

一半。

二是把開放的優惠政策麵向國外優秀勞動力上,這點直到今天看來,仍

然是美國得以實現全球經濟霸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1878年美國頒布《木材石料法》,準許任何公民和已提出申請加入美

國國籍的僑民,按一英畝2.5美元的價格購買160英畝不宜種植而其主要價

值在於木材和石料的地段;同時,美國政府專門設立土地管理局和移民局,

以信貸優先、票價優惠、承諾將予以農業耕作指導及必要的援助來招徠移

民。這種做法迅速掀起了一股“美國熱”。據統計,1861~1914年間,到美國定

居的國外移民超過了空前的2700萬,而隨著這些人相繼湧入美國的,便是

相當的資金和技術能力了。所以,今天的眾多研究者們,每每談起美利堅的

崛起之時,仍然不忘強調曾經的外來移民,在美國繁榮曆程中的深遠貢獻。

三是科技運用及環境保護的預見性。美國政府在環保方麵的相關政策

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但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受到鐵路的迅速

擴展以及定居者的快速增加,原來風景壯麗的美國西部地區破壞比較嚴重,

於是,美國政府對這一時期的土地政策做出了調整,更多的開始注重環境保

護,特別是重視水土的保持和植被的保護。

如1873年美國政府頒布了《育林法》,1877年出台了《沙荒地法令》,

1894年又通過了《凱裏法》,190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新墾荒法》等等。至於

運用科技成果方麵,美國政府的做法就更是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正是在東北部工業區的帶動下,通過西部的開拓和南部的改造,19世紀

末美國國內各地區的經濟逐漸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基本上靠

市場調節機製和客觀經濟規律的支配而發展成的統一經濟實體,為美國日

後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戰略基礎。同時,它也體現了不

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的巨大作用。

這裏勿需再多言。

2.托拉斯——美國壟斷組織最早出現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開發已成為美國西部開發的主體,西部的

工業產值也大大超過了農業,進而實現了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根本

性轉變。

據統計,1860~1913年間,美國西部的紡織業增長了近6倍,鋼鐵工業和

煤炭工業更是增長了數十倍。更能說明這一時期根本性變化的,便是美國中

西部小型城市的迅速崛起。一大批諸如啤酒城、紡織城、金鎮、銀鎮、煤鎮等

專業性的小城鎮競相出現;原有城市也逐漸由商業性城市向以大機器工業

為基礎的工業城市過渡。

於是,盡管有了大批外來的勞動力,但總體上說美國工業所需要的勞動

力供給仍然跟不上增長的需求。這種局麵產生的一大直接推力,就是管理革

命在美國得以迅速展開。

為了應對勞動力供給不足的被動局麵,借助工業革命的餘威,相當一部

分美國企業得以較早地實行大規模批量生產,並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和管

理措施。這種做法意外地使美國工業生產集中化的程度明顯地高於其他資

本主義國家,而其壟斷組織也最早出現。

1879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個托拉斯一美孚石油公司。到了1904年,美

國工業中已有318個托拉斯。而在20世紀初,美國各重要工業部門一般已被

一兩個或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如此大規模的生產和裝配作業,帶來了美國

管理領域的革命。這也是至今為止,企業管理領域美國仍然能夠獨斷話語權

的重要原因。

這期間,美國誕生的諸如富萊德裏克·泰勒、卡內基、阿穆爾等,都是在實

行大規模生產中形成的資本主義經營管理製度的發明者,這些科學的經營

管理製度對美國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和現代管理製度的形成,起著決定性

的作用。時至今日,它們依然影響著全球各地的企業管理製度。

不過,盡管實現了工業開發的根本性轉變,直到“二戰”以前,美國西部

經濟仍落後於東部老工業區。為了扭轉這種局麵,1930年以後,羅斯福總統

開始實施所謂的“新政”,日益注重東西部工礦業的平衡發展。主要表現在:

美國政府加強了對西部的國家投入,建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統一規劃管理貧

困落後地區的發展工作,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美國政府還對

西部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再有就是在西部建立各類軍工

企業,發展新興工業和高技術工業,通過改變經濟結構促使了美國經濟重心

逐步西移。如此種種努力,美國東西部經濟的差距不斷縮小,並逐步實現了

平衡發展。

如今,研究者們把美國工業的飛速發展,歸因於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

一是美國曆史上沒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製度,資本主義的發展很少受到封建

製度的阻力;二是美國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美國擁

有一個廣闊而統一的市場;四是強有力的科學管理和經營方法;五是按照美

國特色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農業,為其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堅實

基礎;六是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充分利用了外國的技術成就、資

金和人才資源等。

但有一點則為更多的人所認同,美國的“西進運動”在美國整個工業發

展史上,扮演了絕對“催化劑”的顯著作用。

3.奠定今天美利堅

這裏可以簡單地認為,廣袤的西部土地並入美國版圖,就使它成為了一

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為美國發展經濟提供了極其優越的自然

條件。

首先就表現在了上文講述過的農業。由於大大擴大了耕地麵積,而且地

處宜耕的氣候帶,美國農業也就迅速地發展了起來。

至於西部的開拓,則直接帶動了美國大規模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

設和大批移民的流人,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由於工農業、交通運

輸及通訊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也跟著迅速擴大。到

1909年,美國全國零售商店的銷售額已從1869年的36億美元激增為132

億美元。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商業部門中出現了許多新生事件,如百貨商店、

聯號商店、郵購商店、商標和大規模廣告業。

如果借用學者們的話說,美國的西進運動就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和領土

擴張的背景下,以大規模人口遷移為基礎,以交通運輸業為先導,以農牧業

為主要產業指向,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這一過程

的最重要結果,就是促使美國完成了東西部地區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促

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促成了美國近代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知識革

命,也聚起了美利堅民族所謂的“拓荒精神”。

所以說,美國向西部的領土擴張和開發,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產

生了戰略影響。這種影響歸納性地認為是通過如下幾個方麵體現出來的。

首先,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實施梯度開發戰略即根據其自身的資源優勢。

逐步實行開發的升級與深化。如在第一階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廣袤肥沃

的土地資源,通過建立大量的家庭農場、牧場,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把

阿巴拉契亞山和五大湖區周圍的荒原開發成糧棉基地和畜牧基地。第二階

段,隨著西部金礦的發現和第一次產業革命科技成果的運用,引發了礦業開

發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礦產資源的加工業和製造業企業。經過這一時期的開

發,美國的工業重心從東北部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使中西部地區成為重工

業中心,最終實現了美國的工業化。這個階段的完成,也為美國最終實現新

科技革命,產業結構的軟化和高級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學者

指出,美國在西部開發實施梯度戰略的過程,也是美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

不斷深化和高級化的過程。

其次,美國在西進運動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開發環境。

交通不便一度是美國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因此,美國在西進運動

中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並通過實施交通業超前發展戰略,為西部開發

創立良好環境。在美國西進運動的過程中,政府和民眾一開始就致力於交通

運輸業的建設和改良。政府在土地的使用及產權、資金融通、稅收等方麵提

供種種優惠,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並鼓勵私人公司投資交通

設施的建設。而在交通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實行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公路

運輸並舉的戰略,全方位的發展全國通向西部的交通網絡。交通運輸業的發

展既是美國西部開發的組成部分,也為整個美國西進運動提供了基本條件,

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專業化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因此,後來的許多經濟學

家稱“19世紀的美國基本上是一部鐵路成功史”。

第三,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來促進西部開發,是美國在西進運動中的又

一得意之筆。由於美國政府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科技教育的重

要性。所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部教育的發展。國會通過多部土地法令,為

教育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大力促進公共教育的發展,為西部開發提供相適

應的工商業及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同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商業

運用和產業化,大力運用高新科技來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含

量和競爭力。另外,美國政府還運用風險投資機製,通過創立高新科技園區,

使美國形成了一批新興的產業,不僅調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更實現了其經

濟結構的優化和深化。這一點對於百年之後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來說,也產

生了相當的影響。

第四是通過製定優惠經濟政策,引導西部開發方向。美國在西進運動的

過程中,雖然十分注重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依然明顯。如在

西進運動中製定了一係列土地政策、移民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科技教育發

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區域經濟管理政策、資金融通政策、財政政策、收入

再分配政策等等,通過這些政策對西部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引導西部開發的

方向。美利堅人百年前實施的此類措施,對於今天的中國西部大開發來說,

似乎也有多方麵的借鑒之處。

如今來看,西進運動不僅使美國在一百多年中開發了數百萬平方公裏

的土地,而且讓美國在這些土地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畜牧業、工業,對

美國今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地位的開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有一組數據:還在1774年時,英國名義上的GNP幾乎是美國的3倍,

1840年減小為美國的1.5倍;而到了“西進運動”末、一戰時期,整個大英帝國

的實際GDP僅占美國實際GDP的一半左右。

所以,有必要更堅持這樣的看法:沒有昔日的“西進運動”,也就不可能

有今天的美國。

4.抹不掉的曆史血腥味

這種血腥味,其實在美國人對西部土地產生貪婪欲望之前就已經開

始了。

1607年和1620年先後,當首批英國移民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和馬薩

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後,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

當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隻剩下了50來人。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

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不僅度過了生存危機,也終於獲得了豐收。在

①國民生產總值,是英語GrossNational Product的縮寫,也稱國民生產毛額、本地居

民生產總值,即一國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是國民收入

核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學上,由於角度不同,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式也有

多種。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

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

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舍水平,也是目前各個國

家和地區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F。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

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也就是

美國今天的感恩節。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那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們歡聚一堂。但隨著移民們

生活的安定,這種歡聚一堂的情景開始發生變化。

當大批英國移民陸續湧至後,美利堅人的前身——以英國人為主的歐

洲殖民者們便恩將仇報,在貪婪的驅使下開始了劫殺這片大地原有主人的

曆程。殖民者們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使用包括分而治之、軟硬兼施等殖民

主義者慣用的種種手段,分化、收買印第安人各個部落,製造有利形勢,采取

各個擊破的策略向印第安人開戰,實行大屠殺。

殖民主義者的屠殺雖然遭到了印第安人的英勇反抗,但由於自身尚處

於人類發展史上的原始部落階段,北美土地上的原本主人——印第安人終

究沒能抵擋住已經開始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殖民者們。而歐洲殖民者們屠

殺印第安人的一係列戰役,也從1622年一直持續到了1769年。

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製在能夠控製的地方,曾於1763

年頒布了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公告令。隨著美國獨立革命

的成功,這一規定也就被粉碎了。到了1783年英美議定和平解決方案時,英

國才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

給了美國。

然而,隨著美國建國,“西進運動”大踏步擴展,美國人對印第安人的征

討和屠殺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進一步加強了。美國政府開始正式建軍後,就

命令軍隊立即向西開進。美國陸軍第一團從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

為它的基本任務。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從事的這種殘暴的屠殺和征剿,

比起它的前任——英帝國殖民者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自1803年一直持續

到了1892年,差不多進行了整整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世紀60年代到90

年代期間,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國聯邦正規軍采取分進合擊等戰術,集

中發起了100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基本上完成了消滅印第安人的作

戰任務。

1830年5月,美國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

河以西。這之後,美國政府還派出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

區,美國人的殖民事業就在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舊西南部”(包括

今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裏、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的

土地,主要被種植園奴隸主占有,成為棉花的主要產地;“舊西北部”(包括今

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諸州)的殖民開發,是由1785

年通過的土地條例(按低價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準州地區條例》而

迅速開展的。獨立革命開始時這裏隻不過有幾千名法國人,1810年時移民已

有27萬之多,到1860年進一步增加到了693萬人。其中,僅芝加哥城人口就

有100萬。

後來,西方學者福斯特在有關著作中敘述這段曆史時寫道:“美國向西、

向南、向北三個方麵猛烈推進時,不僅排擠了阻止它前進的國家,並且殘暴地

粉碎了這些土地上原來的主人——印第安人——的反抗。這種殘酷地驅逐

印第安人的行動是美國曆史上最可恥的汙點之一,而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領

袖也曾積極參加了這種行動。”這其中就包括提出了“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

等的”天賦人權說的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

斯·傑斐遜。

所以,當今天的美國人以“民主和自由”衛士的身份向世界揮槍舞刀時,

他們潛意識裏又怎麼能抹掉那種最原始的貪婪和欲望呢?

這也就不難理解史學界對美國此段曆史的總體評價——“民族衝突讓西

進運動留下了血的曆史”。而其中也包括了我們的大量華人同胞。

據史料考證,東晉法顯太師於公元412年就到過美洲,比哥倫布到達美

洲“發現新大陸”早了一千多年。至於華人大批移居美國,還是從19世紀中後

期開始的,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後,不少華人也心懷“金山

夢”,遠涉重洋加入到了“淘金者”的行列。

但是,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更多的華人是被當做“豬仔”運到美國從事

最繁重勞務的。他們忍受著白人的歧視,“不給華人一個機會”的口號也一度

盛行。如1882年,美國政府就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禁止中國人人

境。此法案直到1943年由羅斯福總統簽署命令才得以廢除。

這種不和諧的種族關係不僅造成了美國國內長期緊張的局勢環境,更對

今天的美利堅民族融合塗下了濃重的曆史陰影。

時至今日本書寫作的時候,當有色人奧巴馬在2008年美國新一屆總統

大選中勝出之際,全世界的輿論都不可避免地熱議著大選主題之外的另一個

話題——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