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帶血征途——美利堅百年“西進“(2 / 3)

充分的開發。”

美國擁有的這種地理條件令許多學者都給出了中肯的評述。如美國經

濟史學家福克納就說:“曆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在資源方麵像美國這樣地得天

獨厚。作為一個龐大工業國家所必需的許多重要礦產,美國都大量地擁有。”

可是,在美國實現獨立之前,其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隻處在阿巴拉契

亞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沿岸一隅狹長地帶之上。而它今天所擁有的優越的自

然條件,更多的是在建國後通過戰爭等手段不斷擴張而來的。

就在美利堅贏得獨立戰爭之後,根據1783年9月30日的《巴黎和約》,

美國立即取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間,北臨英屬加拿大邊界,南

接西屬佛羅裏達的全部領土。加上原有的13個殖民地麵積,其國土就達到

了892135平方英裏。

1803年4月30日,在傑斐遜總統執政期間,美國利用英法海上爭霸、拿

破侖在軍事上的困境,僅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從法國人手中購得路易斯安

那,共827987平方英裏。這使得美國的領土比原有麵積幾乎增加了一倍。而

據史料披露,當時已有人活動讓路易斯安那獨立,以作為美國和墨西哥的緩

衝地帶。今天看來,如果這種提議得逞,不僅會給美國的擴張造成極大障礙,

更會徹底改變本節所要講述的美國“西進”運動曆程了。

緊跟著,在第二次對英戰爭的前夕,也就是1810年,美國通過移民宣布

西佛羅裏達脫離西班牙而獨立。1818年,安德魯·傑克遜在強占印第安人土

地的戰爭中又占據了東佛羅裏達;1819年2月22日,美國又迫使西班牙簽

174

1835年,美國通過移民策動了得克薩斯內戰,並很快宣布得克薩斯脫離

墨西哥而獨立,成立了得克薩斯共和國。1845年初,泰勒總統在卸任前,正式

簽署了美國眾參兩院吞並得克薩斯的決議,不久得克薩斯便成了美國第28

個州,麵積達:389166平方英裏,而美國付出的代價隻有區區10萬美元。

在此期間,美英在俄勒岡地區發生了爭執,該地區麵積約50萬平方英

裏。為了奪取俄勒岡地區,美國人越來越信奉戰爭手段,他們以戰爭相威脅,

提出了“邊界要定在北緯54度40分,否則就是戰爭”的口號。1846年6月,

美英簽訂了俄勒岡條約,劃定了從太平洋到大湖區沿北緯49度作為美加的

邊界。於是,美國又一次不費一兵一卒和一塊美金就獲得了共286541平方英

裏的地區。這一領土麵積相當於美國原13州麵積的5/6,而當時美國尚無人

在哥倫比亞河以北地區定居。

緊跟著,1846~1848年,美國挑起了侵略墨西哥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

果,就是美國奪取了墨西哥格蘭得河以北的全部領土。也就是今天的阿利桑

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及懷俄明的一部分領土,

麵積達529189平方英裏,超過了法英兩國版圖的總和,稍大於墨西哥原有領

土的一半。至於美利堅付出的代價,則是1500萬美元和325萬美元的賠償費。

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為了修築橫貫大陸的鐵路,美國人選

擇路線的最佳方案是通過希拉河以南的墨西哥屬地。於是,1853年12月,美

國駐墨西哥公使加茲登同墨西哥當局簽訂了購買今阿利桑那南端希拉河流

域的29670平方英裏的土地,其價格是1000萬美元。

至此,美國人才算是基本上確定了自己南部的邊界。而從吞並得克薩斯

到加茲登購買墨西哥所屬的希拉河流域土地,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奪得的土

地共計944825平方英裏。

如果再把時間放寬至1845~1849年間,正是美國領土擴張最凶的年代,

擴張的領土共計達到了1204896平方英裏,比印度麵積還大,是近六個法國

的領土麵積。美利堅人可謂是開創了人類曆史上的另一種紀錄。

此時的美利堅人依然沒有停止對別人土地的貪婪。就在南北戰爭後,在

時任國務卿西華德的促成下,1867年美國又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沙俄手

裏購買了阿拉斯加地區。這塊被當時一般人稱為“西華德的浪費”或“西華德

的冰箱”之地,其麵積也達到了586400平方英裏,是美國建國時13個州麵積

的兩倍。

於是,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美國的領土麵積一下子就從230萬平方公裏

擴大到了930多萬平方公裏,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麵積的國家之一。也正是19

世紀上半葉美國領土的擴張,使它具備有兩大洋作為天然屏障的國家,是世

界所有大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包括美國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今天人們所說的美國優越自然條

件,正是美國領土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美國通過幾次戰爭和戰爭威脅的產

物。當然,美國人很多時候並不願意直接承認這種結果。

2.為什麼要向西擴張

這個問題在上麵文字中其實已經交代了一部分。

美國獨立之後,根據1783年巴黎和約,美國獲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

至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而在積累了一定的國力後,美國人又迫不及

待地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了。

如同上文所述,美國人用購買和戰爭手段兼並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

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當美利堅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了太平洋沿

岸時,它的國土麵積已達到了780多萬平方公裏,是宣布獨立時版圖的7倍

還多。可能是嚐到了貪婪的甜頭,美利堅人對土地的渴求依然沒有停止,它

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就這是上文提到的沙俄所屬的

阿拉斯加。直到1894年,美國人又通過暴力在檀香山推翻了夏威夷國王,並

利用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兼並了夏威夷群島。

至此,美國基本奠定了如今的版圖樣子。

對於遼闊而又充滿誘惑的西部土地,美國大多數人心目中形成了一種

看法:這些土地應歸民眾所有,民眾有權去開墾、種植和開發。特別加利福尼

亞發現金礦的消息被證實後,西部土地對北美各階層所具有的迷人魅力開

始彰顯出來。其中,資產階級渴求擴大國家版圖,土地投機者企圖從中獲取

暴利,而廣大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外來移民則把西部土地視為擺脫壓迫、尋

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

於是乎,整個美國人的西部熱情便被徹底點燃了起來。

淘金熱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產物,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對美國

18~19世紀的經濟開發,農業擴張和交通革命,以及工商業發展都具有重要

的意義。

淘金熱是由於西進運動的發展引發的人口遷移為開端的。在人口第三

次大規模的浪潮來臨之際,美國移民薩特在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附近

發現了金礦。隨後,冒險商人、操縱者、土地投機家布蘭那在加利福尼亞的企

業中首次與顧客用金沙交換商品,並從中捕獲到了商機,再加上他的宣傳。

金礦被發現的消息擴大到了全世界。

有必要補充一點,發現金礦之地位於薩克拉門托河與美利堅河的交會

處,是太平洋沿岸兩個最大的美國移民早期殖民地之一,由美國移民薩特在

1848年開始修建。而金礦的發現者也正是那些征服太平洋沿岸的美國移民。

消息傳開後,美利堅民族對金錢和財富的崇拜天性,也似乎首次彰顯了

出來,整個國家沸騰了。而近在咫尺的聖弗朗西斯科首先感受到了淘金熱的

衝擊,幾乎所有的企業停止了營業,海員把船隻拋棄在了聖弗朗西斯科灣,

士兵離升了,營房,仆人離開了主人,湧向金礦發源地,農民典押田宅,拓荒者

不墾荒地,工人扔下工具,公務員離開寫字台,甚至連傳教士也離開了布道

所。這股熱潮也一直席卷到聖弗朗西斯科北部的俄勒岡及南部的墨西哥。

據史料記載,正是成千上萬淘金者的到來,使加利福尼亞人口猛增,許

多新近出現的城鎮很快就成為當時國際性的城市。

而此時的美國剛剛打完墨西哥戰爭,把加利福尼亞變成美國國旗上的

又一顆星的設想已是大勢所趨。政府正需要有美國人能大量進入加利福尼

亞,使這地區的人口能達到以州的名義申請加入聯邦的法定數額規定。1848

年6月,美國駐加利福尼亞總督梅森專門向總統波爾克送交了一份報告,稱

金礦的價值“足以支付幾百倍以上的墨西哥戰爭的費用”。12月5日,波爾克

在致國會的谘文中正式公布了這份報告,證實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許多

原本半信半疑的美國東部人恍然大悟,立即西進,湧向加利福尼亞。當淘金

熱導致人口劇增,進而導致商品匱乏時,美國政府又想方設法調劑和統籌商

品貨源,甚至還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到中國,要求中國商人能直接將商品運到

加利福尼亞。

《加利福尼亞人報》描述了當時的氣氛:“從聖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磯,從

沿海到內華達山麓,整個地區都響徹著喊聲:‘黃金!黃金!”’起初,由於金沙

①其實就在美國整個西進運動中,不僅有大量華人在為其提供服務。更有許多人為此

獻出了生命。當時的一位牧師說道:“沒有華人勞工,加利福尼亞的製造業一天都不能存在

下去。”與此同時,華人也是西部農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直到1943年5月,美國的《基督

教世紀》還發表了一位當時的鐵路工程師的文章:“我想提醒你們,不要忘記華工為開發這

個國家的西部所做的一切。”美國學者海因茨評價道:“加利福尼亞的華人對加利福尼亞旱

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與其他任何一個民族至少是同樣的貢獻。在加利福尼亞很多主要行

業的形成時期,華人曾經起過強有力、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原本就種族主義意識濃厚

的美國白人,卻習慣於無視華人的貢獻和漠視華人的人格,時華人的排斥、攻擊、侮辱等事

件,直到目前,仍時有發生。

在地表層,所以,隻要用一個普通的洗臉盆,就可以從沙裏淘洗出黃金。那

時,平均每人一天能有二十美元的收入,這相當於美國東部工人日工資的二

十倍。在一個富礦區,人均日收入是兩千美元。1853年,淘金熱達到頂點,加

利福尼亞的黃金產值由1848年的500萬美元增加到1853年的6500萬美

元;1851年至1855年美國的黃金產量幾乎占全世界的45%。美國由此很快

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金國,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滿了聖弗朗西斯科的

倉庫。

自1854年起,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成下降趨勢,黃金產值下降,但整個

采金業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采金範圍遍及整個西部地區,在內華達、亞利

桑那、科羅拉多、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猶他、新墨西哥等地都發現並建立

了大大小小的金礦區。

第二次采金熱,從19世紀50年代在科羅拉多發現金礦,至19世紀70

年代在內華達發現金礦。這時采集礦種增多,並因此使美國作為最大的產金

國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了1898年。同時,由於技術的發展,使得商人、工業、企

業家紛紛形成采礦公司,並逐步控製了采礦區。

依據相關史料記載,在19世紀美國西進運動和西部開發中,就發展速

度和創造價值而言,難有哪個生產部門能和由淘金熱帶動起來的采礦業相

匹敵。因此,采礦業在美國曆史上,特別在西部開發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采金業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增長迅速,不僅使西部的社會麵貌發生

變化,而且為其他產業的發展積累和提供了資金;其次,采礦業帶動了加利

福尼亞等西部地區的相關工業的形成與發展,如木材加工、機械製造、冶金

鑄造等;第三,大量人員的擁人,刺激了西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第四,采

礦業帶動西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礦區為中心和聯係各礦區的交通運輸

線從加利福尼亞逐步向外擴展,進而形成西部的交通網絡,從而加快了西進

運動的最終完成和西部的深入開發。

連美國曆史學家格雷斯利也就此寫道:“采礦業是西部定居的重要因

素”,它“有助於西部貿易中心的創立,廣大的交通運輸的完成和為農產品提

供市場”。

這種狀況對於美國整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僅

是意味著美國領土麵積的擴大,更為深刻的是使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在北美得以廣泛的傳播和移植。

3.“西進運動”中的農業號角

美國“西進運動”中另一個具有誘因式的領域,就是與土地關聯最為直

接的農業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美國“西進運動”正是從農業吹起號角的。

經過了獨立革命的洗禮,美國農業也通過比較徹底的革命手段廢除了

奴隸製,作為小商品生產者的農民自由分化,逐步轉變為資產階級農場主,

形成了“美國式農業發展道路”,迅速地促進了美國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體

係的成長和生產力的發展。隨後展開的對西部殖民開發,使這種特色式道路

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優越的條件。

而在客觀上,最初階段的西進運動是以土地問題為核心,以農業開發為

主體。這期間,美國聯邦政府為了促進西進運動中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

更是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

一是土地政策。這裏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美國政府頒布了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規定。1784年由傑斐遜起草

了《關於弗吉尼亞讓出的西部土地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為

美國全體國民所共有;規定從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分作十六州,

在居民人數達到一定的數目時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等等。

美國政府關於在西部土地上建州的各項規定和程序,對它西部開發和經濟

穩定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美國政府頒布了居民獲得土地的政策。如1785年製定《土地條

例》,該條例確定了國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則。1802~1832年,美國國會通

過了多個《救濟法》,以延緩未付土地被沒收的期限,使貧苦農民能夠獲得土

地。1862年,林肯政府又頒布了《宅地法》,使個人付出簡單成本就能將土地

歸為個人所有。美國政府的一係列土地政策,為農民取得土地和進行農業開

發提供了製度和政策保障,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使美國能夠快速發展成

為一個農業大國。

二是移民政策。1787年的美國土地法令不僅規定了建立新州的一些原

則,而且根據該法的第三部分還對公民權利作出規定,特別是根據該法人們

可以向西部自由遷徙。因此,美國土地法令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移民

向西部湧進的熱潮,群眾性的大規模西進運動得以蓬勃發展。僅在1790~

1800年的短短的10年內,馬裏蘭的13個縣和弗吉尼亞的26個縣的居民全

部是外來移民。此外,國外移民也大量來到美國,為美國西部開發提供了廉

價的勞動力。1820年來到美國的移民隻有8385人,但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

敗以後,北歐、西歐國家的移民蜂擁進入美國,1850年即達到了310004人.

1854年又增長到427833人。據相關統計數據,在1820~1860年的40年間,就

有大約500萬移民來到美國,為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三是基礎設施開發政策。善於取別人所長的美國建國者們,在西進運動

中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如

在鐵路修建上,美國政府采取了“多修鐵路多得益”的政策,規定如果鐵路公

司修一英裏的鐵路,就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麵積的土地等。這種激勵政策

極大地促進了美國鐵路網的快速形成。據相關資料記載,1828年美國才開始

修築鐵路,僅僅30餘年後,美國的鐵路裏程就長達3萬英裏,其中大部分修

建在西部地區。而在公路的建設和水運的建設方麵,美國政府也都采取了類

似的方針政策,使美國在較短的幾十年間就成為世界上公路和水運交通最

為發達的國家。

四是扶持教育發展的政策。從殖民地建立起來的美國政府,從建國開始

就十分重視國家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學校教育。如1785年的土地法令規定。

西部地區建立的每個州都可為興辦一所公共學院獲得一片土地。而當時的

傑斐遜還設計和製定了一項宏大教育製度,其中即包括了初級、中級學校直

至州立大學的教育。正是在這種有效且富有遠見的政策扶持下,州立大學先

後在美國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並且開展了免費教育。在19世紀60年代,

根據《莫裏爾法》,美國建立了一批農學院和工學院,這其中就有著名的伊利

諾伊大學、馬塞裏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這種措施的大力推進,為美國的西

進運動以及整個美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了大量的專門人才。

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能從這個全球最為強盛的國家發展脈絡中,撫摸到

當初“西進運動”中美國政府教育政策的得意之處。

一係列有力措施的推進實施,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美國整個農業的規模

和水平。到了1861年,在繼續進行區域種植專業化的過程中,美國主要穀物

生產地帶已延伸到邊遠地區。在北部,有了日益增多的規模巨大的高度資本

主義化的大農場,也是美國現代農業綜合企業的前身。而隨著長期以來經濟

作物地區專業化生產的加強,則導致了集中種植單一農作物的許多生產“地

帶”在美國土地上開始形成。這種局麵非常有利於大規模的機械設備進行機

械化生產,美國農業迅即出現了19世紀以來的空前繁榮。

所以,美國農村生活委員會曾在1909年的報告中說:“美國農民從來沒

有享受過今天這樣富裕的生活。”

三、“西進”與今天美利堅

美國的西進運動曆時100多年,不僅使美國國土得以空前擴張,也最大

限度地平衡了美國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美國工業資本主義進入到鼎盛時期。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比擬“西進運動”與今天美國的關係,下麵這句話是有

道理的:沒有“西進運動”,也就不太可能有今天的美利堅。

1.“綜合開發”求得東西平衡

美國“西進運動”的綜合開發時期,在時間上大致是從南北戰爭結束到

20世紀初期。史上也稱之為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二個時期。

之所以稱其為綜合開發時期,主要是存在如下大的背景:一方麵,隨著

美國內戰的結束,特別是經過了重建後,美國南方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很大

發展,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場主也實現了相互妥協,政治上呈現出了相

對穩定的局麵。這為美國政府從深層次上對西部進行更為全麵的開發,創造

了難得的實施空間。另一方麵,當時第二次產業革命也迅速興起,使美國開

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迅速轉化,工業發展自然成為此時開發的重要領域。

其實,早在上文所述的19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金礦發現之後,隨著

美國掀起了礦山開發熱,不久就在阿巴拉契亞山地區發現了石油和煙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