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金融霸權
美國追逐全球利潤
“霸權”是一種“霸主權”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聯盟或邦聯中的某個國家或民
族的統治或領導地位,有時也指霸權國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強權政治。其英文“hegemonv”
一詞在古希臘本來具有“領導性”的含義,後又有了“支配”的意思。因此“霸權”含有暗示巨
大權力的剝削、壓迫性質的雙關語氣。而金融霸權(Financial Hegemony)則是指霸權國憑
借其壓倒優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實力,在國際貨幣體係中占據主導地位.並將自己
的意誌、原則或規則強製性地在整個體係中推行,從而獲得霸權利潤。
二戰後積累起了巨額財富的美國,麵對昔日宗主的已然衰落,內心裏“金融霸權”的欲
望日益膨脹。受此驅動,美利堅的精英們開始了用心設計,最終於20世紀中期成就了美元
的霸主地位……
一、巧賺暴利的“中立政策”
中立政策的另一種說法也可以是綏靖政策。而綏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稱姑息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製,姑息縱容,退讓屈服,
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盡管在不同的情況下,中
立政策在內容、形式和手法上會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爭
奪世界霸權。
就本書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就是英、法、
美等國了。其中,又以美國執行的“中立”政策最為有效。
1.一戰期間“坐山觀虎鬥”
美國人在一戰期間的坐收漁利,本書在前文關於華爾街的部分內容中
已有過提及。不妨在這裏換個更為宏觀的視角,給予較為詳細的交代。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的首次人為浩劫。1914年6月
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被塞爾維亞的愛國青年普林希波刺死後,早已
準備廝殺的各帝國主義國家便以此為導火線,挑起了這場世界性戰爭。至當
年的8月28日,在不滿兩個月的時間內,英、法、俄、日、德、奧匈帝國等主要
列強都加入了這場戰爭,希望能通過戰爭大撈一把。
作為資本主義後起之秀的美國當然也想掠奪,但它另有謀劃。它希望其
他列強先在廝殺中相互削弱,然後自己再來坐收漁人之利。於是,當戰爭開始
時,1914年8月1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公開宣布:美利堅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其實,直到戰前,美國在資本主義列強中還是個負債累累的債務國。但
戰爭爆發後,美國以中立為屏障,同交戰雙方大做軍火生意,不僅獲取了巨
額貿易順差,也極大地擴寬了自己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就在英、法、俄、日、
德、奧等帝國主義打得火熱的時候,美國借各交戰國對軍需物資大量需求,
以及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機會,拚命擴大自己的工業農業生產,
加速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於是,當一戰結束後,全世界的20多個國家突然發現自己欠下了美國
為數不菲的債務,尤其是歐洲國家已由債權國轉變為倒欠美國100多億美
元,連本來最富有的英國也欠下了美國44億美元的債款。美國自己則迅速
地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影響更為深遠的,則是歐洲交戰國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以及他們在
世界市場上競爭力量的減弱,給美國擴大自身工農業生產和商品輸出創造
的大好機會。
這從後來的統計數據中可略見一斑。一戰期間,美國加工業的生產增長
了32%。特別是一戰後的20世紀20年代,當歐洲諸國都忙於醫治戰爭創傷
的時候,美國的工業生產卻因戰爭打下的基礎出現了高漲局麵,其加工工業
和采礦業指數都超過了戰時的最高點。同時,美國的出口貿易也創造了新紀
錄,工業品、機器和小麥等工農業產品的輸出額都比戰時有所增加。
統計表明,1920~1929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大約增長了53%,國民收入
增加了23%,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由11.1%上升到了14%。與之相比,
曾經的大英帝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則由15.1%減少為13.2%。美國也
因此第一次占據了資本主義世界貿易中的首位。所以有人如此評價,這場
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卻使美國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不僅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也積極等待著交戰雙方精疲力竭時刻的
到來。因為,美國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在戰後取得更多利益,就有必要在對自
己最為有利的時候尋找借口直接參戰。
這一天就是1917年4月6日。當時美國借口德國潛艇擊沉其商船而對
德宣戰。事實上,此時以德國為主要成員的同盟國敗象已十分明顯。精明而
又貪婪的美國人最終僅以微小的代價就撈取了戰勝國的資格,以戰勝國和
協約國債主的身份出現在了戰後的巴黎和會上。
當然,對如上評價美國人是不會認可的。但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正
是在一戰之後,美國真正地富了起來,用列寧的話說,“它從負債累累一躍而
為各國的債主”。於是,美國初步確立了自己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地位。
本書在開頭也已強調過,就在一戰結束後的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已
掌握了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一半以上,從而將全球金融資本的中心由歐洲轉
移到了自己的國土之上。至此,資本主義世界領頭羊的帽子,千真萬確地戴
在了美利堅的頭上。而一旦擁有這個位置,所有人都明白,美國人是不會再
輕易地讓出了。
2.二戰又披上“中立”的外衣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國內孤立主義開始盛行,很多美國人都覺得
美國以外特別是歐洲的是是非非太多,不願再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戰爭,應該
著重搞好國內經濟。於是,1935年8月底,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第一個“中立
法”,規定“在兩個或若幹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凡美國或
其屬地的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
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同時,美國政府也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
至交戰國,美國公民也不能搭乘交戰國船隻旅行。
但是,該法並不禁止其他物資包括戰略物資的出口。
1936年2月,當第一個“中立法”期滿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二個“中立
法”,將第一個中立法的有效期延長至1937年5月,並補充“禁止向交戰國提
供貸款”的條款。1937年4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第三個“中立法”,除保留了
前兩個“中立法”規定的內容外,又規定了“中立法”適用於發生內戰的國家。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
世界大戰全麵爆發。與一戰相比,二戰的規模和毀滅程度可用“空前”二字來
形容,也是人類誕生之後最為罪惡的一場全球性自相殘殺。
這場戰爭是由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一手發動起來的,激起了其他
國家空前的反抗。戰爭中,先後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五分之四的
人卷入其中。世界上近50個國家組成了偉大的戰時同盟,為維護國家的獨
立、民族的生存和保衛民主自由,與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鬥爭。
不可否認,美國在這次戰爭的結果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戰爭初
期,美國政府同樣推行了一種表麵上看起來不偏不倚的中立主義政策。這種
政策同英法在戰爭初期采取的綏靖政策如出一轍,所以實際上也是鼓勵和
支持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徑,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
界大戰全麵爆發的進程。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美國
才對日宣戰,並積極組織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一直自詡為“和平主義者”、資本主義“民主製度代表”的美國,為什麼在
二戰初期再次采取了實際上是縱容侵略的中立主義政策呢?
為了力求客觀公正,我們還是應該先從客觀的時代背景中找找原因。
首先,還得回到本節開頭所說的美國國內民意氛圍上。也就是說美國國
內當時正受到“孤立主義”情緒的左右,畏戰、反戰的思想較為濃厚。其實,美
國國內流行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主義”情緒在當時已有一室時期,這很
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美國國土自然環境的影響。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美利
堅人認為不應該再去為歐洲人打仗,而甘願“坐視狂熱的、墮落的歐洲人自
相殘殺”。就連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也曾說過:“沒有珍珠港事件,我們——
包括羅斯福總統一絕不可能把我國推進戰爭中去。”“孤立主義”觀念在當
時的美國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就得說是美國對於自身經濟因素的考慮使然。20世紀30年代,適
逢世界性經濟危機,其程度當時已惡劣於今天的華爾街危機,美國也從一戰
時的發展高峰滑落到了穀底。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美國國內工業生產已下
降了46.2%,進出口總額下降了70%,失業人數達到了1。700萬人。這種狀況
導致美國民眾不滿情緒高漲,許多美國人要求政府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
國內事務,以迅速改善經濟狀況,扭轉經濟頹勢。如同不少學者在撰寫當時
的相關著作時說道:此時絕大多數美國人隻關心一項外交政策——如何向
昔日的歐洲盟國收回戰爭貸款。
此外,當時還有一種情況也是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的:美國和主要法西
斯國家德國經濟聯係密切。這種密切聯係是從“一戰”結束後開始的。當時有
大量的美國資本湧入德國,僅1924~1931年間,美國就向德國提供了約22.5
億美元的貸款;美國的洛克菲勒財團、福特財團還為德國生產汽車、摩托車、
發動機以及其他產品。這種密切聯係的背後,就是德國的瘋狂擴軍讓許多美
國大財團橫財大發。所以,借用一句後來者的評論之語:中立主義的旗號,給
美國與法西斯國家之間維持密切的經濟關係、進行不義交易披上了一層看
似幹淨的外衣。
再次,美國戰爭初期推行中立主義政策也與當時世界上的政治環境變
化有關。當時,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不僅已經誕生,而且實力發展同樣很快。
對此,美國統治集團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懷著一種本能的敵意和仇視,這些人
的敵意和仇視一度強過了英法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當20世紀30
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承認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並與之建立了正常的
外交關係的時候,美國依然不願意正視現實,是當時唯一不承認蘇聯的資本
主義大國。
正是忍受不了前蘇聯存在的客觀現實,美國統治集團中有一部分人直
到二戰爆發後的一段時間裏,仍在潛意識裏希望借助法西斯國家來平衡日
益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並或明或暗地企圖引導著法西斯這股邪惡
幽靈轉向前蘇聯。
後來的史實也基本上都印證了如上的分析。本書在這裏就不再一一
贅述。
3。操弄戰爭也要逐利的民族
在一戰期間由債務國搖身一變為債權國的美利堅,二戰初期雖然給自
己披上了“中立”的外衣,但美國人並沒真正地閑下來,美國統治集團再次將
自己擅長利用戰爭發財的智慧充分地展露無遺。
193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修正的“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允
許交戰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要用現金購買,而且要自己運輸。在歐洲,由於
當時英法的海上力量和和海運能力遠遠超過德國,美國實際上是允許向英
法出售武器和物資,支持英法抵抗德國。但是,在東方,中國的海軍和海運都
遠不如日本,而且,中國的港口基本上已被日軍占領,無法去美國運回購買
的軍用物資,這就使得美國的上述決定實際上變得對日本有利。
不久,當法國淪亡,英國岌岌可危之時,為了幫助英國抵抗德國,1941年
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羅斯福總統提出的《租借法案》,允許美國可以以
租借或貸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認為其國防對美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提
供武器、軍用物資、糧食和各種方便。自此,美國人披上的“中立”外衣也開始
被撕掉,所謂的“中立法”也名存實亡了。
隨後的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不得不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
法”正式廢除,美國的中立政策也算是結束了。
在此期間,美國以“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自居,大做軍火買賣,享受
著戰爭帶來的橫財。最終的數據表明,即使在未參戰的情況下,美國通過軍
事上的訂貨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有必要插上一段內容。就在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之後,美國不僅沒有予
以譴責,反而“向日本軍需工業大量投資,幫助日本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軍事
工業。美國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現代化冶金技術,洛克菲勒財團幫助日本建立
新式電氣工業,梅隆財團幫助日本飛機製造業進一步現代化”。
所以,今天的人們在評價美國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時,正麵或負麵的都
有。而本書想要強調的,是美國按照《租借法案》供應他國軍事物資的穩定市
場、國土遠離戰場未受戰爭破壞以及聯邦政府的龐大開支,都真真切切地刺
激了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使其又一次贏來了戰爭時期的經濟繁榮。
據後來的數字表明,美利堅在此期間撈取的暴利超過了千億美元。不僅
如此,美國的工農業生產進一步壯大起來,從1939年到1944年,美國的工業
生產增加了近2倍,無論鋼、煤、原油產量都大幅增長。由此,美國壟斷資本
的實力大大加強,國家壟斷資本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依然穩穩地享有著全球最大軍火出口國的
地位。可以這麼說,當今世界上每一個所謂的熱點地區,都能找到美國軍火
的影子。當然,如今美國人在做這些交易時,都會有一個聽起來頗有公義的
理由,總想著能夠一箭多雕。這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國的台灣。
所以,也可以這麼認為:從上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到本
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除了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損兵折將、有些虧本以
外,美國不僅利用、甚至是操弄了每一次戰爭的機會,讓自己盡可能地享用
著戰爭橫財。
與之對應的最新近事實,莫過於兩次海灣戰爭了。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就充分利用了聯合國的授權,從沙特等國收
取了大筆的“戰爭經費”。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目前看來美國人自己也不
①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得不承認,當初高調唱出的戰爭理由如今看起來是多麼的可笑。而戰爭伊始
就被人指責的美國急欲推行的“石油戰略”,也似乎越來越得到了清晰印證。
就此,也有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如下看法: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也極為
巧妙地刺激了當時正陷入倒退的美國經濟。
果真如此的話,當2009年1月初,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加沙的大規模用
兵,其背後是不是也有美國的玄機呢?
但願筆者與廣大讀者們一樣想多了!
二、英帝國“金融霸權”之死
已故的德國證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說過一句格言:“一種貨幣隻
會死在自己的床上。”乍一看似乎不容易明白,但隻要稍了解一些金融史就
不難理解這句話的形象含義:一種貨幣的價值與其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
關的。
家底日益豐厚的美利堅,也早在一戰結束之後,就采用著光明或不光明
的手段,加速著大英帝國金融霸權倒下的過程。最終,英鎊——這個曾經是
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也別無選擇地從“日不落”霸權轉向了夕陽西下。
1.金融霸權與金本位的本質
在美利堅金融霸權地位形成之前,真正的國際性金融霸權也隻能屬於
大英帝國了。說起英帝國的金融霸權,還得從金融霸權的本質和金本位製開
始。
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塞繆爾·亨廷頓在《文
明衝突與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製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
中三條都與金融霸權有關:第一條是“控製國際銀行係統”,第二條是“控製
全球硬通貨”,第五條則是“掌握國際資本市場”。而相應的“控製高科技軍火
工業”和“控製航天工業”則分別退居倒數第一位和倒數第三位。
這其實已經暗示出了金融霸權在國際間特殊而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本質上,金融霸權其實是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而軍事霸權與
經濟霸權是金融霸權的基礎,沒有雄厚的軍事與經濟實力根本談不上金融
霸權。通常情況下,用武力冒險無法獲得的利益可以通過金融市場上非暴力
的市場競爭而獲得。
從曆史演變來看,金融霸權的作用或影響往往體現在如下幾個大方麵:
一是製定國際經濟競爭規則和政策,協調、執行國際經濟競爭規則,穩
定世界經濟、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控製危機。
二是金融霸權國(或集團)利用其霸權地位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
家進行或明或暗的剝削。國際貨幣體係是一種由金融霸權國生產的公共產
品,其他國家不可能隻“搭便車”,而是必須付費。這種費用是金融霸權國通
過剝削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收取的。更直白地說,這種剝削是通過強
製推行金融自由化打開別國金融市場,利用其貨幣的特權地位、攻擊性的金
融投機和國際資本流動實現的。
三是霸權國地位更迭時往往會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動蕩和不穩定。根
據金德爾伯格的理論,霸權國的主要作用不僅僅是日常維持該體係的運營.
而且在於控製危機局麵。從這一點上來說,目前的美國似乎正處於這樣的角
色之中。
而要想建立上述的金融霸權,最終還是要依靠和訴諸軍事手段。不過,
在一般情況下首先是要通過經濟外交和經濟戰略來實現。
再來看看所謂的“金本位製”。
顧名思義,“金本位製”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製度。在金本位製
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
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
來決定。
金本位製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曆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
位製:金幣本位製、金塊本位製、金彙兌本位製。其中金幣本位製是最典型的
形式。從1816年開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都實行了金本位製,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製——金幣本位製。
整體上看,金幣本位製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首要特點就是黃金充當了這種貨幣製度的基礎。其最典型的特征是金
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以及黃金自由進出口。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
金幣的麵值與黃金含量就能始終保持一致,金幣的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
通中的需要。同時,由於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就能夠
穩定地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而黃金的自由
進出口,就能夠保持本幣彙率的穩定。所以一般認為,金本位製是一種穩定
的貨幣製度。
其次是各國貨幣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因為在金
幣本位條件下,金幣的自由交換、自由鑄造和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將保證使
外彙市場上彙率的波動維持在由金平價和黃金運輸費用所決定的黃金輸送
點以內。所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貨幣的彙率平價,自1880
年~1914年間一直就沒有發生過變動。這反映了國際金本位的嚴格固定彙率
製重要特點。
再次就是國際金本位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機製。這其實就是英國經
濟學家休謨於1752年最先提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製”。不過,後來有著
“新古典學派”之稱的學家們又對金本位的自動調節過程作了一些補充,強
調了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對國際收支平衡作用的過程。
具體些說,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麵:
一方麵,當一國國際收支赤字造成彙率下跌時,外彙投機者深知在金本
位製度下,彙率隻能在黃金輸送點之間波動,而黃金的流出最終將使國際收
支和彙率恢複均衡,彙率下跌隻是暫時現象,不久就會回升。因此大量外彙
投機性短期資金就會流向該國。另一方麵,當國際收支赤字引起彙率下跌
時。進出口貿易商也預測到彙率不久將回升,於是本國進口商將盡量推遲購
買外彙對外付款,而國外出口商則傾向於盡量提前付款,這也引起短期資金
的流入。再有,當國際收支赤字引起黃金外流後,國內貨幣信用收縮,因而金
融市場利率上升,大量短期套利資金也會流向該國。這樣各方麵短期資金的
流入將加速赤字國收支恢複平衡。
根據新古典學派的理論:貿易盈餘的國家必然出現黃金流入,國內貨幣
供應增加,收入和價格水平提高,於是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同時金融市場利
率下降,資金外流。與此相反,貿易赤字國家必然出現黃金流出,國內貨幣供
應量減少,收入和價格水平下降,於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同時金融市場利
率上升,國外資金流入。
了解過上述內容,再來看看大英帝國金融霸權如何建立,以及當時的整
個時代背景。
2大英帝國的金融霸權
如同上文講到,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曆史上真正的全球性霸權國家,
非大英帝國莫屬。古代許多也被稱為霸權的國家,如埃及、亞述、巴比倫、波
斯、希臘、羅馬和蒙古帝國等,還不能稱為是全球意義的帝國。
早在1588年,從英帝國擊敗無敵艦隊開始,直到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
結束時的近三百年間,英國先後擊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俄國,隨後確立
了自己的世界霸權,史稱為“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20年代初,當英國正式
啟用金本位製時,英鎊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標準貨幣單位。①
1763年,當英國取得了對法國“七年戰爭”勝利後,英國得到了印度,從
而大大地增強了國力。但在得到印度的同時,英國也失去了美洲的一些殖民
地。所以,這時的英國也還隻能算作一個強權國家。
然而出於對霸權的迷戀,英帝國在思想和精神上早就開始了準備。如
1776年,愛德華·吉本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同年,亞當.斯
密也發表了他那有名的《國富論》。而到了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後,英國基
本上確立了全球性霸權國家的地位。
此時,英國在國際政治領域通過與奧地利親王梅特涅結盟,建立了以英
①當時l英鎊含7.32238克純金。
國、奧地利和俄國為中心的“神聖同盟”,牽製著法國和普魯士歐洲兩大傳統
強國。
而在經濟領域,英國率先實行了金本位製,確立了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
心的獨特地位。這一時期,以李嘉圖和馬爾薩斯為代表的英國政治經濟學日
臻成熟,自由貿易思想盛行於世。這種政治經濟體製,在各個方麵都有利於
英國實現自己的全球霸權。
不過,盡管英帝國在1816年率先實行了金本位製,但由於當時它尚未建
立起絕對的全球霸權優勢。所以到了1867年的時候,當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
誌得意滿時,他便在巴黎召集起了國際貨幣會議,目的是依照法國的意願和
規則(其中主要是金銀雙金屬之比率)來確立國際金本位製。
那時的法國已是歐洲大國,亦是世界大國之一,它很是期待著能夠取代
英國成為世界金融體係規則的製訂者。這一設想自然地遭到了英美等國的
反對,拿破侖的理想終未實現。10年之後,正在迅速崛起的美國,憑借其巨大
的白銀產量,於1878年重新召集國際貨幣會議,也希望根據自己的願望確立
金銀雙金屬比率,重建複本位製。出於同樣的原因,法國和其他歐洲大國也
極力反對美國此舉。於是,直到19世紀晚期,主要大國才先後邁向了某種形
式的金本位製。
雖然國際金本位製度的基礎是黃金,但由於傳統的強勢地位和率先進行
的工業革命,當時實際上是由英鎊代替著黃金在執行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
是某種程度的英鎊本位製,而大英帝國也就成了國際金融體係規則的主導
者。
那個時候,當以巴林銀行為首的金融財團準備向埃及和非洲其他國家大
量發放貸款,希望借此全麵掌控各國經濟之時,英國時任首相格雷斯頓便鼓
動他們說:“放開手腳行動吧,你們背後是戰無不勝的大英帝國。”
雖然法國、美國、德國、俄羅斯和後來的日本,都先後試圖占據國際貨幣
體係的發言權,然而,在整個19世紀,全球金融體係的主導權實際上依然操
控在大英帝國手上,而它的代言人正是英格蘭銀行。
①包括基礎設施、關稅、國庫、國內稅收體係、礦產資源等。
所以,19世紀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自然就是英鎊。同時,英鎊還是國際
貿易金融結算的主要貨幣,是國際資產交易、對外投資、證券買賣的計價單
位,是隨時可以與黃金兌換的硬通貨。據相關文獻記載,不僅當時的國際貿
易中大多數商品采用英鎊計價,而且在國際結算中使用英鎊的比例更是超
過了90%,而絕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在國際貨幣儲備上也隻能選擇英鎊而
不是黃金。
有了這樣的基礎,英國公司也就能夠主宰國際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
公司、投資銀行及外彙交易商等多個領域。
而自此後的一個世紀中,大英帝國憑借著這種貨幣的主導權,通過迫使
世界各國遵守“貨幣體係規則”,進而保證了自己可以自由地控製著世界貨
幣的供應。
按照當時的相應規定,英鎊的持有人可以隨時向英格蘭銀行兌換黃金,
而且使用英鎊比使用黃金更有許多方便和優越的地方。如在倫敦開設英鎊
賬戶,可以獲得利息,而儲存黃金則非但沒有利息,還要付出保管費用。之所
以能做到這些,除了上麵提到的金融主導權外,還有英國當時的“世界工廠”
這種經濟大國地位,以及“日不落國”的殖民統治地位。也正是存在著這樣的
客觀環境,當時的倫敦便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史學家們後來也稱,英鎊本位製度在事實上奠定了大英帝國的金融霸
權,而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19世紀也都是英鎊的世紀。
這種世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才似乎有了被改變的可能。
3英鎊的霸權之死
當美利堅新工業革命完成之時,它昔日的宗主國——大英帝國的殖民
統治體係也開始衰落。而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20世紀初全麵爆發時,以金
本位製依托的英鎊霸權終於走近了它的死亡之期。
正像本書在上節中講到的那樣,大英帝國是一戰中作戰的一方,而新興
的美利堅不僅沒有受到戰爭之創,更是通過“坐山觀虎鬥”迅速積累起了可
觀的戰爭財富。如此,對於大英帝國來說,可謂是此消彼長了。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幾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發生,即美國聯邦
儲備銀行開門營業。鑒於當時的美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英、德、法等全球
主要大國,所以,後來有人這樣評價美聯儲的開張:美聯儲開張的第一天,實
際上就是世界最強大的中央銀行,隻不過它那時還沒有充分意識和運用這
一點而已。
隨著戰爭的繼續,參戰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
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製隨之告急。由此而來的,便